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从一到一万:基因编辑在遗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1-10-27 16:22:00

  随着单碱基基因编辑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它将在人类的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基因好比是一串由DNA碱基“字母”拼起来的词句,构成了生命的“遗传天书”。如果“字母”出错,基因就不能正常行使功能,甚至产生有害的功能,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而“遗传天书”中的错误,既有单个字母的“错字”,也有成千上万个“字母”的缺失。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人类第一次完全破译了DNA的“遗传天书”,疾病的遗传学基础一一被阐明,如何修复这些疾病相关的“错误”,是科学家面临的新的挑战。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首次使DNA可以直接成为药物开发的靶标,修复“遗传天书”中的错误,从而根治一些疾病,尤其是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现在最常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好比是一把可以精确控制的“剪刀”,将“剪刀”精确定位到某些区域内的基因上,同时提供正确的修复模板,用以实现突变基因的修复。然而,“剪刀”也会造成目的基因的破坏和删除,无法同时实现精确和高效修复的目的。为开发更好的基因编辑方法,近年来,科学家逐步把单一功能的CRISPR “剪刀”, 改造成多功能的“瑞士军刀”。例如,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的精准定位功能,招募特定的碱基修饰酶,就可以直接对单个“字母”进行修改,完成单碱基的基因编辑,治疗单个“字母”错误造成的疾病。此外,研究还发现,精确地针对某些“字母”进行置换,也可以修复上万个“字母”缺失造成的疾病。因此,这一技术有可能在人类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系统是细菌中的适应性免疫系统, 原本是细菌用于降解噬菌体DNA的机制。经过遗传工程改造的CRISPR/Cas9系统仅包括1个Cas9 蛋白和1条向导RNA(sgRNA),在sgRNA的定位下, Cas9蛋白可以像剪刀一样, 对靶向DNA进行切割。利用CRISPR/Cas进行基因编辑,只需提供20 个碱基对的特异性核酸序列,因此,其构建过程相对之前的基因操作技术更加简单、快捷,适合规模化、高通量的组装,操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尽管具有很多优势,但常用的CRISPR/Cas系统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修复突变的效率较低。CRISPR/Cas9主要采用同源重组的方式,同源重组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DNA复制前期和复制期,因此在不分裂的体细胞中,同源重组基本上无法实现。此外,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依赖于对DNA双链的切割,而DNA断裂造成的损伤可能造成哺乳动物细胞癌变;在一些细胞中,DNA断裂可造成细胞死亡,使依赖于CRISPR酶切活性的基因编辑无法实现。

  其次,CRISPR/Cas9不仅靶向编辑目标DNA位点,而且会切割那些与靶位点序列相同(或高度相似) 的其他DNA位点,使其产生突变,即脱靶效应。脱靶效应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由于Cas9蛋白对sgRNA序列与靶位点间的错配不完全敏感,其脱靶风险较高。

  基于以上原因,现在的CRISPR/Cas9技术应用大多针对细胞系或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或者对模式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对于大部分的体细胞只能进行基因敲除,无法精确地进行基因修复。现阶段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展疾病治疗,也主要是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的修复模式。

  基于靶向性胞嘧啶脱氨酶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

  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大部分细胞的同源重组效率很低,这决定了现在的CRISPR技术只能进行有效的“删除”,无法对DNA序列进行高效的“替换”。但是,在免疫系统中有一个高效的DNA突变体系,也就是抗体蛋白的亲和力成熟过程。免疫球蛋白进行高频突变,对编码的DNA序列进行随机“替换”,获得高亲和力的抗体。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主要由一个胞嘧啶脱氨酶(AID)介导。通过高频突变,抗体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发生随机改变,经过正向选择使含有高亲和力抗体的B细胞选择性扩增,对此过程进行迭代,最终演化出高亲和力的抗体。

  基于AID可以进行高效的诱导突变,将DNA序列进行“替换”,提示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和CRISPR相结合。我们发现,将dCas9和AID融合,可以利用dCas9的靶向功能,把AID蛋白招募至细胞内源的DNA上,在任何感兴趣的位点诱导高频突变。我们证明dCas9-AID融合蛋白(TAM)具有多个独特的功能,包括:(1)胞嘧啶可以随机地向其他3个碱基转变;(2)dCas9-AID融合蛋白的活性只依赖于sgRNA,与AID识别的一级序列无关;(3)dCas9-AID可以同时诱导多个胞嘧啶的突变,并且这一方法不依赖于DNA切割和修复,可以大幅提高单碱基精确编辑的效率,避免了DNA的双链断裂;(4)在一种多肽抑制剂(uracil glycosylase inhibitor,UGI)存在的情况下,TAM可以诱导胞嘧啶(C)向胸腺嘧啶(T)转变,并且其活性只局限于前间隔序列(protospacer)内的特定碱基; (5)利用dCas9-AID可以有效地预测出小分子抑制剂的耐药性突变。作为遗传操作的新技术,靶向性胞嘧啶脱氨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分子进化、基因治疗和在单碱基水平上分析基因调控元件等领域提供新的方法。

  除了最初的胞嘧啶单碱基编辑之外,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还通过蛋白人工进化,开发出了针对腺嘌呤的单碱基编辑,可以将A转化为G;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将靶向RNA的CRISPR蛋白Cas13a和腺嘌呤脱氨酶ADAR融合,用于在RNA上诱导A到G的突变。

  很多人类疾病,都是单碱基突变造成,因此通过单碱基基因编辑,修复错误的碱基,可以直接应用于这些疾病的基因治疗。但是,现在的单碱基编辑平台仍然不够准确,往往会在临近的2~3个碱基同时造成突变,有可能会引起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对靶点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设计,都需要认真的考量。另外,即使同一种遗传疾病,不同患者往往有不同的致病突变,有可能需要对每个患者开发特异的治疗方案,全面衡量其效率,这从经济上和成本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利用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修复RNA剪接缺陷

  在真核细胞中,基因在转录后还受多种不同机制的调节,包括可变剪切、差异化3’聚腺苷酸化、微小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据估计,超过75%的人类基因具有一种以上的信使RNA(mRNA)剪接方式,其中大部分可以翻译为功能性蛋白质,与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一起,共同造成转录组的组织特异性,介导细胞的分化,赋予不同细胞截然不同的功能,是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环节。因为RNA剪接的重要作用,mRNA剪接的异常是许多疾病的直接诱因,估计35%~50%的人类疾病是由基因剪接异常造成。

  针对RNA剪接过程进行修复是很多遗传疾病的治疗靶点。现有的调控RNA剪接的方法是通过反义寡聚核苷酸(ASO)。ASO经过特殊修饰,通过互补配对结合到RNA上后,不诱导RNA的降解,而阻断相应蛋白和RNA的相互作用,调控RNA的剪接。但是,因为RNA二级结构的影响,往往需要对ASO进行大量筛选,才能获得有效的调控特定RNA剪接的ASO序列。

  利用ASO调控RNA剪接,针对一些遗传疾病,最近获得了一些成功:在临床试验中,对杜氏肌肉萎缩症 (DMD)和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ASO疗法也面临一些内在的挑战,例如,大部分ASO只能有效地靶向到肝脏,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修复神经细胞;因为ASO作用到RNA,其作用是瞬时的,需要持续给药;ASO的合成需要复杂的修饰,因此临床应用价格昂贵(约20万美元/年);更重要的是,一些ASO疗法的效果十分有限, 例如针对杜氏肌肉萎缩症的ASO只能恢复约1%的肌萎缩蛋白表达。因此,无论从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应用角度,都亟须开发出新的调控RNA剪接的基因编辑方法。

  绝大多数基因中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由GU-AG构成,我们发现并证明可以利用之前开发的单碱基基因编辑,将内含子剪接位点的鸟嘌呤(G)突变成腺嘌呤(A),使这一剪接位点不能被剪接体识别,从而特异性阻断外显子识别,调控内源性mRNA的剪接。通过这一策略,有望针对多种RNA剪接缺陷造成的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例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致命的遗传疾病,每4000名男性中就有一人患有此遗传疾病。DMD的发病机理很简单,由于遗传突变破坏了DMD基因读码框,或产生提前终止密码子,造成肌萎缩蛋白的完全缺失,引发肌肉萎缩和瘫痪,最终造成心脏或肺功能的衰竭。过去研究证明,如果通过外显子跳跃,恢复蛋白读码框以产生内部截短的Dystrophin蛋白,可以用来治疗DMD。在我们前期的研究中,建立了DMD患者来源的诱导型多能干细胞。这个患者因为DNA大片段的缺失,超过1万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DMD基因的移码突变和肌萎缩蛋白的完全缺失。我们通过设计基因编辑策略,在剪接位点精确地诱导了鸟嘌呤到腺嘌呤的突变,造成相应外显子的跳读,恢复了mRNA的读码框和肌萎缩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在体外分化的心肌细胞中证明心肌细胞的缺陷被完全修复。更重要的是,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只发现了一个脱靶位点,其位于基因间区域,对周围的基因编码和表达都没有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类似的策略可以用于多种RNA剪接疾病的治疗。

  单碱基基因编辑的应用,现在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对这一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它将在人类的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当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常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