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张江科技评论》

《张江科技评论》

开博时间:2019-06-06 14:03:00

《张江科技评论》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联合创办的一本科技评论类杂志。该刊报道评价国内外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商业价值,介绍上海在建设全球领先科创中心进程中的制度成果、技术成果、创业成果,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数
分享到:

城市未来技术与新基建逻辑

2022-01-06 22:17:00

  2035年,我们的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人口老龄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口跨域跨文化交融将带来新的需求。干细胞精准治疗、器官修复再生术等先进医疗技术的运用将大大延长人类寿命。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带来新模式。城市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城市未来技术将有5大突破方向:

  第一,城市全生命周期全面智能化。城市通过感知、学习、评估、监督等一系列生命迭代作用实现自我升级。

  第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智能化。我们对全球13810个城市进行分类,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建立7种城市发展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观察城镇群汇集和发展规律。

  第三,从物质感知到情感感知。2018年提出“城市情商CityEQ”,基于社交媒体捕捉大量舆情数据,实现对城市某个时间段内不同维度的“城市非智力水平”感知。人民城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市民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数据直接展现。

  第四,城市迷走神经微系统的构建。智慧城市是三级系统的叠加:第一级是大脑,即战略决策系统;第二级是小脑与中枢神经,即城市指挥系统;第三级是迷走神经系统。

  第五,“新基建”的全面构建。“新基建”从短期来看是为了经济复苏,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基建”的出现不是偶然,得益于智慧建设、智慧空间、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等5个关键要素的推动。“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支撑城市的空间建设以及人民的美好生活。

  吴志强,城乡规划学家、工程创新教育学家,城乡规划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本文来自《张江科技评论》

上一篇:科技如何赋能未来人民城市建设
下一篇:“5G+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业数字转型创新发展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