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228_90369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开博时间:2017-09-29 13:54:00

《世界遗产》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图文并茂对全球世界遗产事务进行全方位深度报道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文章数
分享到:

运河粮仓:考古发掘揭秘漕运历史

2018-12-28 21:53:00

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形态。随着隋唐大运河考古发掘工作成果的涌现,通济渠、永济渠位于河南、安徽的遗产点段中,三处为粮仓遗址。

洛阳仓城:隋唐漕运体系的见证

“Y”字形运河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的关中和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隋炀帝为加强首都洛阳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开启了疏凿南北大运河的宏大工程。由洛阳向东,在前代汴渠的基础上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向南,重新疏浚、整治邗沟、江南运河及浙东运河,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了宁绍平原;向北,在原有白沟运道的基础上,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今北京南郊)。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这样一条“Y”字形运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南方重要农业产区与中原政治中心和北方军事重镇连接成一体。

↑隋唐古城门一角

隋唐开凿的通济渠、永济渠如今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近年来考古发现,洛阳至淮安的通济渠河道尚存约三分之一 ,遗址呈点状分布。而洛阳至临清的卫河由历史上的白沟、永济渠、御河相继演进形成,至今仍在利用。大运河遗存中除河道、水利水工设施、建筑遗产等,仓窖在运河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

含嘉仓——唐代最大的官仓

含嘉仓的考古发掘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出土的铭文砖上记载有“含嘉仓”字样,并详细记录了粮窖的位置、粮食品种、数量、经手人等。考古工作者在此共探明287座粮窖,同时还发现含嘉仓四周有城墙和城门,内部十字形大街将仓城分为库区、生活管理区和漕运码头区,整座仓城占地面积达43万多平方米。这一发现佐证了含嘉仓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唐代最大的官仓。含嘉仓目前已清理的仓窖有16座,最大的口径为18米、深11.7米,最小的口径8米、深5米。160号窖是唯一发现有炭化谷物遗存的,位于含嘉仓城的中心。

↑洛阳含嘉仓出土的铭砖上刻录着粮窖的位置、粮食品种、数量、来源地、经手人等信息。

↑洛阳回洛仓遗址发掘出巨大的圆缸形粮窖。

根据已发掘的仓窖来看,含嘉仓遗址内的仓窖形制基本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圆缸形。在修建时一般先夯实窖的底、壁,并火烧烘干,再用土和黑炭拌成的混合物涂抹做防潮层,铺设木板和草,然后再装粮食。窖顶用木板搭架,再铺以很厚的草席、涂上混合泥,搭建成一个类似于房屋一样的坡屋顶。这样的封存方式可有效防止雨雪、潮湿对粮食的影响,储粮时间一般可达10年以上。

根据《通典·食货》(卷十二)记载,唐天宝八年,全国各大官仓的粮食储量约1265万石,整个含嘉仓的粮食储量达到583万石(1石约120斤),占全国储量的46%。根据出土的铭砖上记载的数据和已探出的287个仓窖的数量推算,其结果基本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数据。

2004年,在洛阳城郊今河东岸的马坡村西南,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隋代的回洛仓遗址,这也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

含嘉仓、回洛仓遗址作为隋唐时期洛阳发达的漕运体系的历史见证,为研究隋唐时期仓城同都城的关系、官仓管理制度、漕运制度、大型仓城建筑的特点、粮窖结构、储粮方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黎阳仓发掘:用实物来说话

据文献记载,永济渠沿岸的黎阳仓是与东都洛阳附近的回洛仓齐名的隋代著名国仓之一。黎阳仓位于黄河故道与永济渠之间,兼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一直沿用至北宋末期。

2011年11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黎阳仓考古工作开启。按照考古计划共发掘出3个隋代仓窖,大的口径约12米,小的9米左右。在黎阳仓的发掘中还意外发现了北宋时期的地面仓库遗址,前后两期遗存部分上下叠压,证实了黎阳仓储遗存主要包括隋唐时期与北宋时期两个时间段。

↑黎阳仓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挖掘。

↑现场出土的瓷器残片复原后的效果。

↑现场发现了漕运码头遗迹

目前黎阳仓中心区已探明隋唐仓窖84座,分布面积占仓城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此外还清理出仓城城墙夯土基础、护城壕、漕运渠道等遗迹,出土了带“官”字款板瓦等文物上百件。发掘出的隋唐至北宋时期完整的仓城格局见证了当时北方漕运、河运的发达与繁荣。黎阳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永济渠沿线唯一的大型转运粮仓,为大运河永济渠的漕运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黎阳仓发掘也因此作为河南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入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

展示利用:为遗址注入活力

古遗址的重大发现,对于文物考古学家来说自然是惊喜,但对规划设计学者来说,遗址发掘后如何保护和展示,常面临重重难题。例如,洛阳含嘉仓遗址区内铁路、工厂、民房密集,短期内难以为遗址的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提供条件。在申遗阶段,为改善160号仓窖遗址的保存环境,在保护房四周设置了隔震带以减弱铁路震动对遗址的影响。未来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将面临工厂、铁路站场、城中村和居民楼征地搬迁等诸多难题。

相较而言,位于洛阳市北郊的回洛仓遗址自发掘以来,环境整治工作进展顺利,考古遗址公园的一期工程已完工。在方圆24万平方米的遗址区,对已发掘出的4座仓窖建起了成列馆以实施本体保护和展示;对于已探明但未发掘的仓窖用绿植环绕做标识;对于仓城道路遗迹用卵石铺地,展示出“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的规模和格局。

8

↑仓窖的整修已结束,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千年古粮窖。

↑回洛仓是隋代的“国家粮仓”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对于国内外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方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院长张廷皓介绍说,一是在遗址的边缘建立博物馆,展示历年考古发掘成果。二是对原始考古现场进行标识、展示,让人们了解考古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发掘出的文物又是如何解释的。三是根据已发掘的现场做出一个离开原地的复原形式,主要用于公共考古和科普教育。此外还有遗址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张廷皓表示,国家提出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包括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田野中的遗址活起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和遗产保护专业机构要不断深入研究活的办法和手段,让文化遗产健康走下去,让老百姓在这条路上能看到我们民族的历史,那么遗址就真的活起来了。”

本文来自《世界遗产》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