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51229_32197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世界博览》

《世界博览》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世界博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为国家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创刊于1984年,曾伴随跨世纪的一代少年、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名字为众多的中国人所熟悉。

文章数
分享到:

解锁电影人的百年火星梦 向火星出发!

2015-12-29 14:27:35

1918年,电影人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对那片神秘土地的想象开始,火星电影走过将近100年历程。在这段历史中,火星电影是与现实科学一同演变发展的。

 

小图表:

NASA火星探索50年大事记

1965年水手4号第一个成功飞抵火星的探测器,并回传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的照片。

1971年水手9号第一个成功的火星轨道探测器。

1976年海盗1号第一个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

1996年火星探路者号第一台成功漫游火星的火星车。

2004年勇气号和机遇号第二、第三台火星漫游车在火星着陆。

2012年好奇号第四台火星漫游车登陆火星。

 

2015年,人类探索太空的事业可谓捷报频传。先是714日,经过9年多的长途跋涉,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留下人类首例造访冥王星的印记;然后是7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迄今为止与地球最为相像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这颗距离我们1400光年的宜居行星有望成为另一个“地球”;再然后是928日,NASA公布了有关火星的“重大发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火星地表存在液态水。面对这个新发现,全球的影迷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NASA只是在为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制造声势而已。

这部电影就是102日在美国上映,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火星救援》。在距离电影上映前4天宣告“火星有水”的大发现,NASA的“用意”也是煞费苦心,不过这一举动的反响倒是不错,难怪有人戏称这是史上最霸气的电影营销。

对全世界影迷而言,老雷是影史首屈一指的类型片大师。他在电影的多种类型上进行了广泛并坚定的探索,深厚的造诣和娴熟的技艺成就了非凡的电影事业。无论是类型跨度还是深度他老人家都做到了战绩彪炳,为电影类型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史诗片和科幻片上,老雷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但整体而言他执导的科幻片更经典。从《异形》到《银翼杀手》,再到《普罗米修斯》,老雷的每一部科幻作品总能让影迷津津乐道。

这次的《火星救援》和之前的三部科幻电影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的真实性达到了最高峰。影片的真实感和临场感甚至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经典太空电影《阿波罗13号》都倍感汗颜。

 

《火星救援》的真实感从何而来?

在《星际穿越》制作过程中,克里斯托弗·诺兰不仅向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请教,而且还为剧组成员推荐了经典的太空电影,可以说专家和经典成为诺兰创作过程中的左膀右臂。而再现了影史最真实的火星之旅的《火星救援》,并没有在拍摄时引入所谓的专家,导演也没有向任何成员推荐什么经典片目。对太空电影烂熟于心的马特·达蒙表示,他也没有像扮演《星际穿越》中曼恩博士那样为获取灵感求助于过去的火星电影。

老雷和他的团队有自己的定海神针,那就是《火星救援》的原著(同名简体中文版译本已出,译林出版社)。航天界认为安迪·威尔创作的《火星救援》原著中呈现的技术细节扎实、靠谱,值得老雷他们信赖。何况拍摄中如果真的遇到什么状况,影片参与方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会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原著作者安迪·威尔在1972年出生于一个科学家庭,父亲是微粒子物理学家,母亲是工程师。他从小在科学方面天赋异禀,15岁即被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聘用,之后成为专职软件工程师。他热爱相对论物理、轨道力学和宇宙飞船,是不折不扣的骨灰级技术宅男。某日,他心血来潮,从《鲁滨逊漂流记》得到启发,设想宇航员流落到了火星。于是他开始进行层出不穷的问题预设,经过不断思考、搜索和计算,反复解题、构思情节和丰满细节,同时辅以安迪·威尔式的独特幽默,最后终于成就了这部惊世骇俗的“火星生存指南”。

《火星救援》搬上大银幕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科普行为,太空电影的神话不仅在延续,而且还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火星,开始议论火星,开始憧憬在那颗星球的生活。《火星救援》的票房已经成功超越《角斗士》,缔造了老雷导演生涯的北美(2亿1300万美元)和全球(4亿8600万美元)的市场新高。《火星救援》目前在内地的票房达到了5700万人民币,预计首周即可轻松刷新之前《普罗米修斯》在华的票房纪录。在颁奖季方面,《火星救援》也是雄心勃勃,希望有机会去角逐每一个奖项。

 

人类为何钟情火星?

火星(Mars)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离太阳第四近,和我们地球相隔较近。人类古代就有对火星的记载,罗马神话中称它为战神,我国古书称为荧惑。火星表面是红色的,因为它的地表岩石中大量是赤铁矿(氧化铁),故又被称作红色星球。

火星上的一天几乎和地球一样长,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规律也与地球上相似,由于它的自转轴稍有倾斜,所以也有四季。很久之前的火星要比现在更像我们地球,如今的火星虽然空气稀薄,但毕竟还有大气,又有河流冲刷留下的痕迹,而且极冠(火星的两极地区)还有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对于人类,火星魅力是非凡的。从很早开始,人类就希望在其它星球上发现同类,其中最能激发我们想象力的就是火星。

像《火星救援》中所展示的,对人类而言,这颗红色星球的生存环境还是太恶劣了:首先,火星上的大气压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基本上和暴露在外太空没啥区别;其次,天气极寒,日平均气温是零下50摄氏度;第三,火星的大气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第四,火星没有像地球那样强大的磁场,无法阻挡大部分太阳辐射;第五,在一般情况下,火星上没有液态水,它们会以冰的形态存在;第六,火星没有任何生命形态,自然也不会有我们要吃的食物。

但无论如何从长期来看,火星依旧是一个可供人类移居的星球,其开发价值毋容置疑。光凭这一点,火星就打败了其它星球,成为人类最钟情的行星。1957年,第一个人造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上天。在人类有能力摆脱地球引力三年后,人类就迫不及待将目光转向了火星。19601010日,苏联的火星1A号升空,尽管任务以失败告终,但它依旧宣告地球人已经开启了探索火星的漫漫征程。

人类对火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也体现在电影方面。从1918年,电影人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自己对那片神秘土地的想象开始,火星电影几乎走过100年的历程。在这段历史中,电影人镜头下的火星电影是与现实科学一同演变发展的。

 

从科幻到写实电影人对火星的最初探索

人类对火星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也体现在电影方面。在很多电影人心目中,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最值得留影的星球,有关火星和火星人的电影一直就是电影诞生以来,特别是科幻电影的重要分支。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绝大部分的电影中,火星和火星人并没有什么交集,一般情况是火星人出现在地球,地球人在火星。马特·达蒙曾表示很难找到对他有启发性的火星电影,而且他也不认为火星电影有足够的数量可以将其支撑为一种电影类型。不可否认,影史上火星电影仅有30部左右,其中精品确实不多,要说没有也成立,但真正的火星电影《火星救援》却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太空电影中亚类型的地位。在火星电影出现的早期,人类对这颗星球几乎一无所知。在知识的局限下,这些电影就像是凭空捏造出的神话故事。

1918年的霍格·梅德森拍摄的丹麦电影《火星之旅》是最早有关火星的电影长片,其整体风格继承了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1924年,苏联也推出了《火星女王艾莉塔》,而好莱坞直到1930年才迎来他们第一部和火星相关的电影《五十年后之世界》。当时人们对火星的认知十分匮乏,早期电影中的火星和地球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这些火星电影的最大软肋。随着冷战时代的到来,美苏两大阵营展开军备竞赛。50年代的美国催生了一批B级科幻片,其中也有一部分发生在火星上。50年代早中期好莱坞生产的主要是相对严肃的太空类题材,例如《火箭飞船X-M》、《飞行到火星》和《征服太空》;50年代后期则出现了超自然的怪兽,比如《外星恶客》和《星战毁灭计划》。由于当时缺乏一定的太空知识,导致这一批火星电影很多地方漏洞百出,滑稽可笑。

1958年,NASA成立,同年,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政府职权全部转移到了这家新成立的部门,美国的太空探索任务就此开启。大家可能对喷气推进实验室(简称JPL)比较陌生,但其实这个部门在太空探索领域拥有着大咖的地位。在一些太空电影中比如《火星救援》曾提到过这个地方。JPL是美国研发无人飞行探测器,进行太空探索的中心,其前身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实验室,由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现代航天之父的冯·卡门创建。目前JPL的探测器已经成功飞越八大行星和冥王星,不断刷新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边缘。

纵观NASA探索火星的这50年,好莱坞的火星电影极少直接讲述现实世界中人类的火星探索经历,唯一的一次是IMAX科教片《漫游火星》,影片讲述的是勇气号和机遇号漫游火星的故事。在NASA助力下,人类的太空知识突飞猛进,太空电影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人类梦想进入太空,飞向火星,而火星电影顺理成章归入太空电影旗下。但是截止目前还没有太多国家染指这类题材,仅有美国、英国、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有过相关的作品。因此我们也可以按照国家将火星电影划分为NASA类和非NASA类。

正是航天时代的到来,太空电影也呈现出偏写实和偏虚构这两大类风格迥异的类型,火星电影也在后面的发展中朝着这两大方向割裂。有些电影的火星元素虚构性更强(更有甚者在是完全超现实的火星),比如超级英雄类的《守望者》,改编自电子游戏的《毁灭战士》以及改编自科幻小说的《全面回忆》和《异星战场》,还有改编自恐怖故事的《火星幽灵》。不过,我们后面谈到的火星电影还是以现实风格为主,起码创作人员的出发点有着一定的写实成分。虚幻类的火星电影我们暂且不作讨论。在时间轴上,火星电影也可以按照人类对火星的不同开发时段,分为探索期、改造期和占据期等。电影人最初在电影中实现了登陆火星的梦想,却不满足于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开始着手对火星的征服。而这一内容的实现,同样是以科学发展为基础。

上一篇:不进口 已盈利 做公益 日本的奇葩生鲜宅配
下一篇:中亚国家“吃文化” 乌兹别克斯坦饮食趣事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