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030_32749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生命世界》

《生命世界》

开博时间:2016-11-21 21:27:00

《生命世界》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于2004年4月创刊。《生命世界》杂志依托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雄厚资源,集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作者队伍,以认真严谨的编辑态度确保稿件的质量及科学性,并以生动准确的语言、精心的版式设计及精美的印刷品质确保阅读的舒适与愉快,希望为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读者构建一个精神家园。

文章数
分享到:

城市的另类常住居民

2009-10-30 00:23:29

  鳞次栉比的楼厦之间,四通八达的道路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大网延伸到每一个角落,穿梭其间的车辆如滚滚洪流般没有片刻停息,来自世界各个地方的原材料汇聚到这里,轰鸣的机器魔法一般把它们重新组装成花样繁多的商品,然后再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里永远是一幅繁华与忙碌的景象,即使日落之后,黑暗也不会降临,与绚丽缤纷的五彩霓虹交相辉映的,是如点点繁星般闪耀的万家灯火。这就是城市,我们生存的家园,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掌控和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然而,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我们并不是这里唯一的居民。晨曦中叽啾鸣唱的山雀,夕阳下缓缓归巢的寒鸦,松枝上身材玲珑的花鼠,池塘里翩然起舞的游鱼,早春轻声呢喃的家燕,晚秋酣然入梦的青蛙……城市中的生命依然丰富多彩,焕发着勃勃生机。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

  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目前,60亿的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已高达30亿,占总人口的50%,城市化的程度也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工业革命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急速增长,人类社会空前繁荣。正当人们陶醉于工业文明的成果时,以伦敦烟雾为代表的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大众的恐慌。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破坏不仅危害城市居民的健康,它所带来的是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威胁到全人类的安全和社会的发展。如今,人口过剩、能源紧张、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源短缺、固体垃圾堆积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几乎成为困扰所有城市发展的难题。


城市中的动物大多愿意与人接触,警惕性很低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引发了生态意识的觉醒,在对以往的价值取向进行反省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对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帕特里克·盖迪斯(1854—1932)最早明确地提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对人类的影响。他强调区域调查,最早推动了区域规划的研究,提出了生态的问题以及城市进化理论、生活图式等理论。1928年,一些欧洲建筑师在瑞士利亚萨拉城堡第一次聚会时,创立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的组织,通过了一项纲领性决议,明确了几条建设功能城市的基本原则。“城市建设就是要把城、乡集体生活的各种功能组织起来。在城市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美学标准,而只能是功能标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居住、劳动和休息这三项功能。”1933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这就是有名的“雅典宪章”。《宪章》要求在制订城市建设规划之前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并认为有必要对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问题进行综合的调查研究。这是区域规划的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主义浪潮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认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景,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诲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AB)报告中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1987年,城市生态学家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类住区。

  生态型城市建设规划的原则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善,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开展,以及现代人生态意识的觉醒并升华到生态自觉,城市野生动物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中的野生动物

  虽然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但是天然的生态环境,包括各种生物仍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除了原有的本地动物种群,大量外来物种也成为城市野生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城市位于候鸟的迁徙路径上,迁徙过程中短期逗留的种群也成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城市居民的意见和态度也对城市野生动物的研究和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与公众紧密相关的动物也属于野生动物。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方式和空间结构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巨大的差别。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必然会对这种特殊的环境产生适应,显示出与野外状态下的相同物种之间的差异。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有哪些特点呢?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城市,兴建城市绿地,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野生动物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栖息地的分布格局完全由人类控制,人为因素(例如:排水沟和地下水道、电击伤害以及割草、耕种带来损伤)成为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重要原因;城市地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多样性较高,其范围从近乎天然的绿地、河流一直到完全人工的生物栖息地。在局部,存在于城市环境夹缝当中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经常出现剧烈的变更;外来物种数量多。在自然条件下,因为地理隔绝,很少有大规模的生物物种迁徙。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些生物进行跨国度或洲际的迁移。而当一个物种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失去了天敌控制而其他条件都很适合其生长,那就会迅速蔓延。由于城市是人类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成为外来物种进入的主要通道。

  总体来说,城市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比较低。由于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生境之间彼此隔离,一些需要领域面积较大的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动物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数量急剧下降乃至消失;而一些伴人种会随着这种进程迅速扩张,由于充足的食物资源,种群数量往往占绝对优势,并通过种间竞争将其他物种从城市中挤出。

  城市野生动物在行为上也会产生差异,如单独的野生动物由于缺乏天敌以及人对物种的开发,同时又习惯了人的存在、气味和活动,它们经常缺乏警惕性;单独的野生动物可以经过训练而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人类活动做出反应,而它们做出这种反应经常是为了获得食物的回报;在行为上产生了适应于破碎化、人类干扰的反应,具体表现在领域的缩小和行为节律的改变;善于利用人工景观满足空间结构上的需要,用来休息和逃避天敌。

  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城市野生动物每天都与城市居民发生密切的接触,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强调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色城市”是不同的,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绿色空间,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以人与自然相和谐,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城市野生动物大部分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对城市物质循环的作用远远小于人类的影响。但是,野生动物在城市中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对生态系统能否正常运转具有指示作用。a

  城市野生动物对于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动物种类、种群数量以及个体行为上的变化都可以作为评价当地环境质量的依据。将城市野生动物种群应用于环境监测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不仅可以检测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的运行状况,而且可以为城市区划和改造提供依据。不仅如此,城市野生动物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一种生态理念的形成上。自20世纪70年代起,自然伦理学在国际上逐渐兴起,伦理关系从人类社会拓展到自然领域,几乎同时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将自然伦理的研究和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国在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也涵盖了自然伦理的基本内容,即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的生态建设也正标志着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对待自然思维方式的转变。城市是文化的中心,城市野生动物可以增加城市居民与动物和自然接触的机会,这对于生态意识的觉醒和自然伦理的推广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城市生态建设也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的兴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类型的绿地。这些园林绿地既是城市动植物分布的主要场所,又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和栖息地。同时,园林中景观的多样性也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园林中的水体可以为许多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不同类型的水体(浅水、深水、静水、缓流水、急流水、淡水、盐水、有植被的水域、有山石的水域等)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及分布。园林的许多人造基础设施,例如堤坝、建筑、铺装等景观,虽然没有生物多样性特征,但同样影响生物的丰富度及数量,园林建筑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满足了不同种动物的空间需要。

  城市生态建设强调景观的天然性,发挥原生动植物群落的功能,要求尽量保持城市中天然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对城市生态进行改造和恢复,重视乡土树种和本地动植物的引入和维持。西方很多国家在城市中都力争保持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藻类、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以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例如,布鲁塞尔市有730多种植物,约为比利时植物区系的一半,柏林有园林植物1243种,罗马有1400多种。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化的物种类林中能更多地容纳昆虫、鱼类、两栖类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在天然的生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协同作用能够得以表现,野生动物生存行为更容易表达,从而提高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力。

  土地的合理利用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的分析,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减轻了城市建设对野生动物适宜生境的压力,为其生存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生态城市在建设中还十分注重城市安全。鉴于城市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密切,这样就必须加强对城市野生动物健康状况的监测,掌握其与人类共患的疾病的发生、流行与发展规律,并构建有利于野生动物和城市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模式,而且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人类自身扩展到整个自然。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里,我们将和相伴在身旁的所有生命携手同行,迎接一个崭新的明天。

上一篇:热带植物的生存奇招
下一篇:航天育种:太空选宠儿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