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29_32221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少年科学画报》

《少年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学画报》坚持向少年儿童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技信息,传授科学方法,激发少年儿童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章数
分享到:

小妖怪——蜱

2012-03-29 17:09:04
15272
 
从春天到夏天,野外
都是我们喜欢的好去处:
空气清新,植物繁茂,虫
鸣鸟啼……有太多美好的
景致让我们欣赏。可是,
一些古怪小生物捷足先
登,早就在宁静的大自然
中潜伏下来等着我们呢!
蜱就是其中之一。

吸血妖怪
 
蜱是蛛形纲的小虫,样子和蜘蛛差不多,前端有个小小的“头”,后面有一个肚子。平时,蜱的身体圆圆的、扁扁的,还不到1厘米长,可要是吃饱了,肚子会胀得鼓鼓的,就像是赤豆或蓖麻子,能有3厘米长。
 
别小瞧这些“一吃就胖”的小东西,它们变胖可不是好事情,因为它们的唯一口粮是动物的血液!蜱无论老幼、不管雌雄,在前端的假头上都有一套恐怖的吸血“工具”: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和须肢组成的颚体。这套工具虽然很小,但样子恐怖,而且功能强大: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的1对螯肢,非常坚硬,是割开皮肤的器官;螯肢腹面的一块口下板上布满倒钩,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在吸血时就是在宿主皮肤内起固定作用的附着器官。
 
依靠这套颚体,蜱虫能轻易划开人类、飞鸟甚至牛马的皮肤,将自己牢牢固定在宿主身上,把“头”深深埋入宿主体内,贪婪地吸食伤口流出的血液,迅速变形成大胖子。蜱的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但吸血量很大,吸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蜱甚至能变大100多倍!
 
用脚“思考”
 
你也许会问,蜱的假头那样小,上面装备的又是割肉喝血的“重武器”,别说大脑了,就连眼睛鼻子都被挤得没有地方搁了,它们是怎么活动觅食的呢?
 
人类的行动要靠大脑来指挥控制,而蜱虫的行动却是依赖它们的4对足,不仅要靠它们爬行,还要靠它们感觉。蜱虫的4对足长在腹面,样子差不多,都是分成6节的小细腿。足的端部都有一个精细的机构,称为“哈氏器”, 它既有嗅觉功能,也能感觉温度,是蜱虫的感觉器官。
 
在没有找到可吸血的动物前,蜱会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上,等待宿主自己送上门来,因此得了个俗称,叫“草扒子”。蜱的哈氏器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味和二氧化碳气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就能探测到它们的体温和气味,找准机会爬上去。之后,蜱会用足上的爪紧抓住动物的毛发,接着用哈氏器感觉温度变化,寻找合适的位置吸血。蜱虫的4对足和哈氏器总能把它带到动物的颈部、耳后、四肢内侧等皮肤较薄、不易发现的地方,让吸血过程变得更容易、更安全。
 
暗箭难防
 
蜱虫那张可怕的嘴、吸血时的贪婪、觅食方法的奇特,一定让你不再怀疑它们都是“小妖怪”。可是,这些小妖怪有更可怕的“妖术”,它和所有吸血动物一样会传播很多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蜱虫在吸血时会分泌一些唾液。这种成分非常复杂的唾液给蜱吸血带来很多方便,也给宿主的身体带来很多伤害。蜱唾液中的水解酶成分可以导致组织溶解,使口器很容易刺入皮肤;蜱唾液中还含有一种麻醉物质,使其叮咬和吸血时,宿主几乎感觉不到;蜱一面吸血,还一面向宿主体内注入一种抗凝物质,使血液稀释并容易被吸入蜱的胃中;蜱的唾液还有一种黏合成分,把蜱的口器和皮肤牢牢地黏合在一起,滴血不漏地将血吸入体内;蜱在血足饭饱之后,又会从唾液中分泌一种溶解酶,将原来黏合的部位溶解,使身体离开宿主。
 
“吸血妖怪”蜱虫就这样吸了动物的血,又吸人血;一边吸血,一边注入自己的唾液,同时也把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吸到自己体内再注入到其他动物或人体内,传播疾病。全球有800多种蜱虫,可传播近200种疾病。
 
15273
 
防备袭击
 
在温暖地区,大多数蜱在春、夏、秋季活动,一般有两个活动高峰,一次在6~7月,另一次在8~9月,这些时候都要加倍小心提防它们。只要做好预防并处理得当,我们就可以逃出“小妖怪”的毒手。
 
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百草油或驱蚊液,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不让蜱虫上身。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自己去拔,因为蜱虫在受到刺激后,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唾液,把病原体注入人体。应该马上到附近的医院,让专业医生治疗。
 
                                                             文/阳 光 


上一篇:Q&A
下一篇:密码初体验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