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0307_71803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少年科学画报》

《少年科学画报》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学画报》坚持向少年儿童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技信息,传授科学方法,激发少年儿童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章数
分享到:

北京的七种蛙

2018-03-07 15:42:00

  在北京的公园或者郊外,你一定见到过青蛙或者蟾蜍。如果在春末夏初的晚上来到水边,也一定能听到无数的蛙类在唱歌。虽然蛙类家族不算小,但我们很难在同一个区域同时发现多种蛙类。不过,在北京市这个高度城市化、自然资源有限的地区,生活的蛙类居然有7种之多,它们分别是黑斑蛙、金线蛙、林蛙、北方狭口蛙、中华蟾蜍、花背蟾蜍和东方铃蟾。它们是怎么做到家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呢?

  青蛙和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纲无尾目,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生活在热带地区。北京地处中温带,自然资源也相对有限,之所以能够同时容纳7 种对生存环境要求接近的蛙类,主要就是因为,不同的蛙类在北京市这个大生态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们可以和谐共存。

  蟾蜍保湿有绝招

  黑斑蛙和金线蛙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水边植物丛中,它们善于跳跃,稍有危险就跳入水中逃走。不善跳跃的中华蟾蜍采取了吸入空气使自己变得更大以及分泌有毒液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中华蟾蜍不依靠从水中逃跑,也就可以生活在离水更远一些的区域。

  为了减少水分流失,中华蟾蜍白天躲在石头的缝隙里休息,等到凉爽的晚上才外出活动。中华蟾蜍俗称癞蛤蟆,以一身的疙瘩闻名。对于干燥环境的适应体现在它们的皮肤上,它们的皮肤比蛙类粗糙、干燥,这样的体表能帮助它们保存身体的水分。

  当极端干燥环境出现时,中华蟾蜍的皮肤还会分泌一层“软壳”包住自己,锁住体内的水分,隔开外界干燥的空气。当雨水再次降临,它们的软壳遇水后又会变为一层柔软的薄膜,自尾至头脱下,然后再被中华蟾蜍自己吃掉——毕竟皮肤分泌的黏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这可不能浪费!蟾蜍的皮肤在脱掉这层“衣服”后,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了。

  雨水坑中的北方狭口蛙

  北方狭口蛙个子比较小,又没有毒腺保护自己,还不善于跳跃,所以它们大部分时间都躲在安全的落叶层或者土层中,只在夏天的晚上外出活动。北方狭口蛙的行踪非常隐秘,可以说是北京难得一见的蛙了。但如果你了解它们的习性,在正确的时间来到它们的繁殖场所,那洪亮的蛙鸣简直震耳欲聋!

  在北京的通惠河畔,闷热的七月里如果下一场大雨,就会有无数的北方狭口蛙现身。它们利用地上雨水汇聚而成的小水坑进行繁殖,它们洪亮的鸣唱声能让雌雄个体寻找到彼此。但是如果你想近距离观察,就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蹲守了。因为当你接近的时候,感受到危险的北方狭口蛙会沉到水底或者跑到有植物掩护之处躲着,只有耐心等待,才能观察到它们。

  虽然见到成年个体需要多花费一些精力,但是见到它们的卵简直易如反掌。不用在下雨的晚上外出寻找,只要细细聆听雨夜中哪里传来了叫声,第二天白天去积水中就能轻易找到北方狭口蛙的卵。不同于北京其他蛙或者蟾蜍的卵是沉在水中的,北方狭口蛙的卵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这些卵经过一周的时间孵化成蝌蚪,再经过两周的成长就能变态成蛙。如此快节奏发育的原因,一方面是雨水形成的水坑很快就会干涸,蝌蚪必须抢在干涸之前上岸;另外一方面,北方狭口蛙是北京繁殖期最晚的蛙,第一年的小蛙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冬天到来之前给自己储存足够多的营养,才能应对冬眠。

  蛙类的繁殖“接力赛”

  其他的蛙类则没有这么赶时间,繁殖期最早的是林蛙。生活在高海拔山林中的林蛙在溪水刚一融化时就从冬眠中醒来,它们钻出淤泥不吃不喝,在水中就开始了繁殖。在完成一系列繁殖过程之后,天气仍然寒冷,林蛙的食物——各种虫子还很少活动,这时候林蛙会在水中继续休眠一段时间,等暖和起来再跑到林中觅食和生活。

  到了4 月份,中华蟾蜍是繁殖的主力,5 月份就轮到黑斑蛙了。这两种北京最常见的蛙类都喜欢在池塘中繁殖,又因为栖息地重叠,所以它们通过时间上的区别来避免因为竞争资源而互相影响。花背蟾蜍虽然也是这时候繁殖,却选择了不同的产卵环境来避免这种竞争,它们更喜欢在湿地环境中产卵。如果在浅浅的水塘和密集的挺水植物中,你听到像牛的叫声一样的蛙鸣,那就是花背蟾蜍的“歌声”了。

  这些蛙和蟾蜍对栖息地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在繁殖过程中,即便都要来到水中,也分别通过不同的海拔、水环境和时间来避开彼此,互不干扰地共享资源,这是它们在漫长演化过程中,在自然选择下达到的平衡和稳定。

  最稀少的蛙类

  比较少见的一种蛙类是东方铃蟾,它们本来不生活在北京,是1927 年被刘承钊先生从山东烟台带到了北京香山的樱桃沟,后来繁衍生存下来的。由于两栖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源,无法长途跋涉,所以很难自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东方铃蟾虽然总数量并不太少,但分布的区域比较小,只在香山附近有分布。

  在北京的这七种蛙类中,数量最少的应该是金线蛙了。金线蛙身体以绿色为主,体侧有两条金色侧线,正是我们最常提及的大青蛙。金线蛙现在在北京市内只有圆明园公园有少量的分布了。虽然在郊区的一些地方也都有发现,但数量很少。

  金线蛙和黑斑蛙生活的环境重叠,生活习性也类似,有金线蛙分布的地方,黑斑蛙都是优势物种,金线蛙明显处于劣势,这就导致了金线蛙数量的逐渐减少。这是因为金线蛙的竞争力不足吗?也许不是。

  20年前,金线蛙和黑斑蛙的数量还是相差无几的,它们共同生活在我们的城市中。不过很多当年的栖息地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不再有水了。虽然金线蛙数量减少的具体原因尚无定论,但我认为,人为活动引起的环境的快速改变一定脱不掉干系。栖息地的缩减导致之前和平共处的两种蛙类不得不面对彼此的竞争,金线蛙正是因为适应环境快速改变的能力相对较弱,才在与黑斑蛙的竞争中落了下风。城市一直在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注意一下这些身边的朋友了。

上一篇:天文学家:我不占星
下一篇:科学问答Q&A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