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鸟类多样性现状--中国数字科技馆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开博时间:2019-06-30 15:32:00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原名《遗产与保护研究》,创刊于2015年,双月刊,刊载覆盖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重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先进理念、问题剖析、创新方法等,传播国内外遗产保护先进理念与技术,总结推广各类遗产保护的经验,提升我国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平。

文章数
分享到:

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鸟类多样性现状

2021-09-22 12:15:00

  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不仅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而且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与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围垦、海产养殖、旅游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滨海湿地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导致湿地遭到大面积侵占,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价值快速退化。水鸟是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类群,滨海湿地是迁徙水鸟的重要栖息地。伴随着滨海湿地的丧失和退化,水鸟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导致其种类和数量快速减少,严重威胁到长距离迁徙候鸟的生态安全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黄(渤)海滨海湿地丧失尤为严重,并被认为是导致多种水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10年来,黄(渤)海湿地的保护状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2012和2016年的两次国际大会上,IUCN均呼吁通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来促进黄(渤)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获得成功,江苏盐城的两块滨海湿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即由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段及东沙实验区和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共同组成的第一块遗产地(YS-1),由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构成的第二块遗产地(YS-2)。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政府代表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继续开展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申遗工作,争取在2023年将中国沿海另外10余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研究背景

  在国家林草局的领导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自2019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现场踏查和专家评审,迄今已有12处湿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表1)。其中的河北滦南南堡嘴东湿地(以下简称“滦南湿地”),是长期的鸟类学研究地点。从2004至今,已对滦南湿地与迁徙水鸟持续进行了1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滦南湿地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部,湿地面积广阔,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鸻鹬类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每年吸引大量迁徙水鸟停歇补充能量。国内外学者对该地区鸟类资源曾开展过一些调查和观测,但多数报道是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 )等物种或部分湿地的专项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基于2006—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的鸟类调查以及近年来的观测记录,对滦南湿地的鸟类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研究地点与方法

  研究地点

  滦南湿地位于渤海湾北部,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其生境包括沿海滩涂、河流及盐池等湿地类型。2020年,河北滦南南堡嘴东省级湿地公园获批准建立。 该湿地公园位于滦南湿地的西南部,地理坐标为39°1′23.536 ″~39°6′28.458″N,118°6′36.826″~118 °14′24.714″E,总面积5791.60 hm2,全部属滦南县管辖。本研究的调查范围为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湿地,包括潮间带滩涂,南堡盐场(更靠近内陆,称为内陆盐池)(面积290 km2)与滦南县第一、第二盐场(临近滩涂,称为海边盐池)。为调查和监测方便,将潮间带分为以下4块区域:北堡(14 km2 )、南堡(22 km2 )、双桥(10 km2)和嘴东(11 km2 )。2019—2020年,与天津汉沽接壤的黑沿子和唐河口的滩涂(20 km2)也纳入调查范围。 当地的潮间带在低潮时露出1~3 km宽的滩涂,在高潮时滩涂被完全淹没。盐场一般由大小、盐度和水位不同而相互连接的多个盐池构成,各个盐池之间以土堤相互分隔。盐池分为3类,分别是蓄水池、蒸发池和结晶池,鸟类主要分布在蒸发池。

  研究区域属我国东部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4℃,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5.1℃,最高7月份平均气温25.5℃。年平均日照数2 687.0 h。年平均降水量584.8 mm,其中5—9月降水量499.6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5%。

  研究方法

  调查方法

  依据渤海湾及其附近区域鸟类活动规律,将野外实地调查时段分为4个:春季候鸟北迁季节从3—5月;繁殖期为6—7月;秋季南迁季节从8—11月;越冬期从12月至次年2月。水鸟调查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其他类型的鸟类采用定点观测法和样线法。调查时驾车沿着滩涂和盐池周围的道路行进,在公路或池埂上对盐池内的鸟类进行观测和统计,滩涂则在沿海堤坝上进行计数。调查时采用双筒望远镜(8×30和10×42)和单筒望远镜(25~60×85)进行观察,采用手持GPS进行定位。

  春季和秋季调2013—2020年开展;繁殖期的调查在大多数年份均有进行,并主要集中在盐池区域;冬季调查于2013、2018、2019年开展。在低潮阶段定期调查潮间带滩涂中的水鸟,并同步调查盐池中的水鸟。调查始于最低潮前3 h,一般持续6 h,覆盖整个低潮阶段。2014—2016年春季还在盐池开展了高潮阶段的水鸟调查。另外,本研究还搜集了2006—2012年红腹滨鹬和弯嘴滨鹬的调查数据、部分观鸟数据及全球迁飞网络(global flyway networks,GFN)团队于2008— 2020年春季在滦南湿地及周边地区的鸟类观测及环志目击数据。鸟类环志是将野生鸟类捕捉后佩戴人工制作的用以识别的标志物,如脚旗、彩环等,再将其放归野外,通过对环志个体的观察和识别来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繁殖与越冬等问题的研究方法。迁徙水鸟通常采用脚旗和彩环作为标志物。

  数据分析

  用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来描述滩涂和盐池中的鸟类。用鸟类的平均数量和最大数量表示丰富度,用物种数作为多样性指标。根据《湿地公约》,以在调查期间至少记录到一次超过其迁徙种群数量(flyway estimated population,FEP)1%的物种作为鉴别国际重要湿地的依据。水鸟迁徙路线种群的数量依Hansen或者《世界水鸟估计第五版》(WPE5; 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鸟类的国家保护等级基于2021年公布的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研究结果

  鸟类多样性

  鸟类组成

  滦南湿地共记录鸟类21目59科299种,占河北省鸟类物种总数(420种)的71.19%,占全国鸟类物种总数(1 445种)的20.69%,显示出较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从类群来看,雀形目、 形目、雁形目、鹈形目在物种多样性上占据绝对优势,占比分别为41.81%、24.08%、9.36%和5.02%;其余各目的鸟类物种数量均较少(表2)。从生态类群来看,除了鸣禽之外,水鸟是滦南湿地最重要的鸟类类群,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迄今滦南湿地已记录到水鸟115种,占当地鸟类物种总数的38.46%。其中,鸻鹬类是最主要的类群,占水鸟物种数的62.61%。

  

  观测结果发现,滦南湿地有27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种群总数量的1%(表3)。 春季和秋季的水鸟最大日观测数量均在11万只以上,其中单日数量较大的两种水鸟分别为红腹滨鹬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 ),分别为66 500 只 和61 890只, 分别占该迁徙路线种群数量的60.5%和69%。其他常见物种包括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 )(占15%~61%)、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 ) (占14%~57%)、鹤鹬(Tringa erythropus )(占13%~54%)、黑尾塍鹬(占11.2%)和遗鸥(Larus relictus )(占92.5%)等(表3)。

  

  鸟类居留型

  对滦南湿地鸟类的居留型进行统计,发现该地区的鸟类绝大部分为旅鸟(56.52%),其余为夏候鸟、冬候鸟和留鸟。在本地繁殖的夏候鸟主要有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环颈 (Charadrius alexandrin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鸥嘴噪鸥(Gelochelidonnilotica)、白额燕鸥(Sterna albifrons)、红脚鹬(Tringa totanus )、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 )等。冬候鸟包括遗鸥、白腰杓鹬、灰 和黑腹滨鹬等种类。留鸟主要是麻雀(Passer montanus )、喜鹊(Pica pica )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等(表4)。

  

  

  鸟类地理区系

  依据张荣祖对我国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型的划分,滦南湿地共有确定的鸟类分布型11种,其中以古北型物种为主体,占滦南湿地鸟类的25.75%;东北型次之,占21.74%;第三是全北型占17.06%;第四为东洋型,占12.37%;其他类型占比较小(表5)。

  鸟类的时空分布

  鸟类的生境分布

  滦南湿地主要由天然潮间带滩涂与人工盐池构成。潮间带滩涂以泥质和沙质为主,为多种鸟类尤其是水鸟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支持了众多春季自澳洲北迁的鸻鹬类,如红腹滨鹬、弯嘴滨鹬、大滨鹬、黑腹滨鹬等物种。除了天然的潮间带湿地,许多水鸟也会利用盐池等人工湿地作为其重要的栖息地。调查显示,春季北迁期间滩涂和盐池中水鸟的最大观测数量分别为89 500只(2019年5月8日)和96 000只 (2013年5月16日);而秋季南迁期间,滩涂和盐池中水鸟的最大观测数量分别为31 000只(2020年9月19日)和93 500只(2014年8月23—24日)。 相对而言,北迁和南迁期间滩涂上水鸟的最大观测数量略小于盐池中的记录。冬季整个湿地的鸟类数量较少,但遗鸥数量较大,最大日观测数值为5 740只,主要分布在滩涂。繁殖期的水鸟主要分布于盐池中的岛屿、池埂及废弃的盐池中。

  通过对不同季节各种水鸟对湿地的利用的观测发现,在春季,在南堡盐池区中泽鹬(Tringa stagnatilis )、弯嘴滨鹬和黑尾塍鹬是最主要的水鸟种类。而在滩涂上,红腹滨鹬是最主要的鸟类,其次是大滨鹬。在海边盐池分布较多的物种也是低潮期喜欢在滩涂取食的鸟类。在秋季,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 )、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 )、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是盐池中的主要种类,而黑腹滨鹬、环颈 和遗鸥是滩涂上的主要种类。在冬季翘鼻麻鸭在盐池中占绝对优势,而遗鸥、白腰杓鹬和黑腹滨鹬则是滩涂的主要种类。

  鸟类年际间变化

  滦南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候鸟停歇。通过对滦南湿地多年的监测显示,迁徙季节在此停歇的水鸟数量在年际间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春秋两季记录到的最大日观测数量都在5万~10万只(2019年的日观测数量达到11万只,去除新增的黑沿子和唐河口的数据后鸟类日观测总数也在10万只以上)。红腹滨鹬、弯嘴滨鹬、红颈滨鹬、大滨鹬、黑尾塍鹬、泽鹬、黑腹滨鹬的最大日观测数量通常都能在5 000只以上,显示了滦南湿地作为渤海湾北部仅存的天然潮间带湿地所具有的重要价值。2013年之后,红腹滨鹬和弯嘴滨鹬在滦南湿地记录到的最大日观测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但近两年其数量又略有回升。

  珍稀濒危物种

  在滦南湿地分布的鸟类中,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大 鸨(Otis tarda)、 白 鹤(Grus

  leucogeranus)、 小青脚鹬、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 )、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 )、遗 鸥、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和黄胸 (Emberiza aureola ));国家II级保护鸟类50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3种(白鹤、勺嘴鹬、黄胸 );濒危(EN)物种5种(大杓鹬、小青脚鹬、大滨鹬、东方白鹳、黑脸琵鹭),易危(VU)物种10种,近危(NT)物种1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5种(白鹤、小青脚鹬、遗鸥、东方白鹳、游隼);附录II物种25种(表6)。

  水鸟环志目击记录

  根据全球迁飞网络(GFN)的记录,在2010—2020年的11年间,滦南湿地共计记录到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新西兰、泰国、新加坡和韩国)的36个环志点、超过3.9万只次的环志水鸟(表7)。

  

  讨论

  滦南湿地的重要性

  鸟类多样性

  作为系列遗产的一部分,滦南湿地也是以世界遗产标准的第x条即“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最重要

  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OUV)的濒危物种栖息地”,因此鸟类多样性是滦南湿地的核心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滦南湿地鸟类种类多、数量大、珍稀濒危物种丰富。以鸻鹬类为主体的水鸟是滦南湿地鸟类的主要类群,多数种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的鸟类。根据2010—2020年的环志目击记录,滦南湿地共记录了来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13个国家,近4万只环志鸟类,凸显了滦南湿地作为迁徙路线一个关键节点的重要性。27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其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种群总数量的1%,红腹滨鹬、弯嘴滨鹬、翘鼻麻鸭、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鹤鹬、遗鸥等最大记录数量达到或者其迁徙种群数量的50%,遗鸥的最大记录甚至超过了90%,并有许多物种被纳入中国或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名录,表明该湿地承载的鸟类数量和濒危物种数目远远超过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因此滦南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其突出普遍价值完全符合纳入世界自然遗产的第x条标准。

  湿地资源

  滦南湿地的鸟类数量和物种多,首先是由于其丰富的食物资源。滦南湿地生境多样,除了潮间带滩涂,还有大面积的盐池和养殖池塘,可作为鸟类的取食地或高潮休息地。滦南湿地潮间带滩涂和盐池的复合生境对水鸟的支持作用有所不同,并随季节发生相应变化,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滦南湿地,为大量水鸟提供了取食地、休息地和繁殖地。

  当地潮间带滩涂有着高密度(最高达23 868个/m2 )、个体小而易消化(平均壳长2.0~2.2 mm)的光滑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 ),因此红腹滨鹬的能量摄入率较高(5 J/s),与其在世界其他北迁中停地点的取食效率相当。这些高密度的蛤类及其他食物也为其他迁徙水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因此滦南湿地对红腹滨鹬意义尤其重。北迁期在湿地内记录到的红腹滨鹬最大数量占本条迁徙路线上种群总数的60%(未考虑周转率)。在黄(渤)海地区内尚未发现有任何其他地点对红腹滨鹬的重要性能与本研究区相当。

  此外,在盐池区还有丰富的大型底栖和浮游生物供鸟类取食,如卤虫、摇蚊幼虫、盐水蝇等。其中盐水蝇蛹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大,无灰干重(ash free dry weight)最高达12.80 g /m2,盐水蝇成体在盐池岸边平均密度为11 890±3 963个/m2 (1 488~29 776个/m2)。盐池同时也能为迁徙候鸟提供高潮休息地,特别是海边盐池区,在高潮阶段有大量鸻鹬类密集停歇。高潮休息地毗邻取食地能节省候鸟飞行能量,可使鸟类更快积累飞赴繁殖地所需的能量。

  地理位置

  作为世界少见、我国鸻鹬类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滦南湿地是长距离迁徙候鸟红腹滨鹬和弯嘴滨鹬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中停地,同时也是遗鸥和白腰杓鹬最重要的越冬地。滦南湿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其能够成为重要鸟类栖息地的原因。从迁徙路线上来看,滦南湿地所在的黄(渤)海区域,处于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甚至是中心位置。不论是南迁还是北迁的候鸟,大部分都需在此区域停歇,积累能量以进行最后的长途飞行。

  与此同时,黄(渤)海沿岸是中国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经济迅速发展的区域。由于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压力,这一区域曾经历了快速而大规模的滩涂围垦,大片滩涂被转变为了盐池、水产养殖池、农田、休闲娱乐区和工业区。随着沿海滩涂等滨海湿地的快速消失,滦南湿地仅存的大面积泥质滩涂区域对迁徙水鸟愈发重要。滦南湿地的滩涂是黄(渤)海区域鸻鹬类最后的大型避难所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现状与威胁

  滦南湿地鸟类总体数量年际间存在波动,但基本维持一个较高的数量,2015—2017年整体数量下降与调查范围有关,2015—2016年滩涂调查没有覆盖所有水鸟,2017年没有调查盐池,这对于黑尾塍鹬、泽鹬的数量影响较大。然而,2015年之后,偏好盐池的物种,如泽鹬明显下降,这与2015年开始施工的一条贯穿南堡盐场的公路有关,施工拦截盐场,导致水位上升,因此2015年之后偏好盐池的水鸟也大为减少,这些鸟类中部分可能转移至滩涂或者其他栖息地。目前该公路即将通车,其对鸟类造成影响(如鸟撞等)需要进一步观察。

  除了内部环境的变动,滦南湿地周边有两个大型工业项目,分别是位于渤海湾西部天津滨海新区和位于渤海湾北部的曹妃甸新区。在1994—2010年间,这两个项目围垦了约450 km2的海域,其中包括218 km2 的潮间滩涂,超过了原滩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留给候鸟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周围湿地的快速消失,使部分迁徙候鸟大量聚集到滦南湿地,导致在当地记录到的数量快速增长。比如红腹滨鹬两个亚种的数量从2007年的211只/km2上升为2010年的970只/km2,增幅超过4倍[11]。而实际上这两个亚种总的种群数量正在持续下降,从2000年约222 000只,下降到2009年的105 000只。而2013年之后,整体数量的下降也导致在滦南湿地最大数量的下降。只有加强整个迁徙路线,特别是黄(渤)海地区的整体栖息地保护,才能真正维持迁徙路线上候鸟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

  随着我国禁止围填海政策的实施,目前滦南湿地来自滩涂围垦的威胁已基本消失,但仍有其他潜在威胁因素。例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的入侵对滩涂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等机构的努力下,侵占滩涂的互花米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未根除,在部分区域仍有大范围存在,且有扩散复发的可能。除此之外,石油开采地的污染、日益增多的人为干扰以及作为重要鸟类栖息地的盐池的开发与占用等均对候鸟生存构成威胁。

  保护建议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滦南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机构尚未正式建立,保护地面积相对较小,其周边对水鸟同样有重要价值的南堡盐场未能纳入保护地体系,这些均制约着滦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为该湿地的保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基于滦南湿地的重要的地理区位和丰富的水鸟资源,加快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北段、南段乃至西缘的南亚地区东部(如孟加拉国孙德尔班斯),都已经有了大面积的世界自然遗产,而黄(渤)海区域目前仅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因此,在河北滦南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进一步加强湿地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不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有助我国更好地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以及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签订的双边候鸟保护协定,并能借此机会加强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建议滦南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专家指导下科学划定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边界,制定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规划,以湿地和候鸟保护为核心,切实加强滦南湿地的保护工作。

  第二,滦南南堡嘴东省级湿地公园尽快建立管理机构,开展科学的管理工作。滦南湿地所承载的水鸟种类和数量已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具有突出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这块珍贵自然遗产地的重要职责,也是建设和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机构,因此应尽快完善机构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第三,按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管理要求,稳步推进滦南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滦南湿地是天然潮间带滩涂和盐场的混合湿地,两者对于鸟类都有重要价值。目前由于行政管辖区域不同,湿地公园范围仅涉及部分滩涂及海边盐池,而面积更大、鸟类资源丰富的南堡盐场并未包含在内。建议河北省及唐山市相关部门,打破行政界线,尽早考虑扩大湿地公园范围,建设一个生境更丰富、生态功能更完整的自然保护地。

  第四,积极发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功能,实现滦南湿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局面。不管是湿地公园还是世界自然遗产都是滦南的靓丽生态“名片”,既可提高滦南县对外知名度,又可拓宽发展渠道。要积极开展以湿地生态资源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带动湿地周边可持续产业健康发展,改善湿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自身利益和意愿,让他们有机会从湿地保护中获益,以及更积极地支持并参与河北滦南南堡嘴东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文/雷维蟠,伍 洋,张正旺

本文来自《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本文编辑对本文稍作编辑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