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中国人的年,无“炒”不成宴

2019-07-11 01:16:00

本刊记者:张淑芬

简单一个“炒”,可是真正的国粹

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家宴上,总少不了炒菜的身影。尖椒小炒肉、冬笋炒腊肉、番茄炒鸡蛋、芹菜炒腐竹、河虾炒韭苔、蒜泥炒生菜……

一个“炒”字,俨然已诠释了中国人过年的味道。

“炒”在我国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有说源于殷商,彼时青铜工艺发展迅猛,已锻造出导热性很强的铜锅,实现高温煎炒;有说源于春秋时期,《楚辞》载:鹄酸臇凫,煎鸿鸧些;还有说源于魏晋、宋代,至今尚未定论。

且无问出处,“炒”自从被发明之后,就很快为国人所接受,并普及。

这是因为,与蒸、炖、煎、卤等烹饪方式相比,炒菜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对食材进行反复地拨散、收拢,加热至熟,调味即成。而且,可荤可素,随心搭配即为一道美味。

如今,“炒”在中国菜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我们日常所吃之炒菜,品类繁多。八大菜系中,每一种菜系都炒味经典,如川菜的鱼香肉丝、辣子鸡,鲁菜的葱烧海参,苏菜的扬州炒饭等。

而炒年糕则是我国传统年节特色食品,过年吃炒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十足的好兆头。

炒菜习惯VS健康之道

年夜饭的餐桌上,气味香浓,油亮有光泽的炒菜让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

没承想,炒菜虽好,如若炒菜时不注意一些小细节,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忧。

◆炒一道菜,刷一遍锅

有些人图省事,在炒完一道菜后,不把锅洗刷干净,便接着炒第二、第三道菜。殊不知,这样不但影响下一道菜的味道,还可能给健康带来隐患。

原因在于,菜肴大多是含碳有机物,经热解会转化为强致癌物苯并芘。研究证实,包括脂肪、蛋白质在内的含碳有机物,转化为苯并芘的最低生成温度为350~400摄氏度,置于炉火上的锅底常能达400摄氏度以上。换言之,锅中的残留物轻易便能转化为苯并芘。当持续加热时,锅底黏滞物的苯并芘含量甚至比直接烧烤的食物都高。此外,鱼、肉等被烧焦后,还会产生一种强度超过黄曲霉素的致癌物。

因此,请别偷懒:炒一道菜,刷一次锅。

◆莫等油锅冒烟再下菜

许多人炒菜讲究“够锅气”,认为油一定要烧热,冒烟了再下菜,这样炒出来的菜才更俱色香味。殊不知,这不经意间犯了健康的大忌。

过去所使用的没有经过精炼的油,120摄氏度时便开始冒烟,当冒烟较多时方才达到180~200摄氏度的油温。但如今的色拉油和调和油去除了杂质,及至大量冒烟时,可能已达250摄氏度的高温,此时不仅可能导致油质发生高温劣变,也会使菜肴中包括维生素C、E及必需氨基酸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遭受破坏。而食油在高温中更会产生一种名为“丙烯醛”的气体,对人体鼻、眼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因此,炒菜时尽量不要让油大量冒烟,也不要长时间煎炸食物。正确的做法是:在油刚有点冒烟的时候便放菜,或者先往油里扔些葱皮,如果四周大量冒泡但颜色不马上变黄,则证明油温适当。同时,厨房一定要注意通风,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

◆炒菜时别放碱

食碱是一种食品疏松剂和肉类嫩化剂,能使干货原料迅速涨发,软化纤维,去除发面团的酸味,常用于加工面条、面包、馒头等食品。

有的人在煮粥、烧菜时,亦喜欢放点碱,以便烂得快、发黏,口感更好。但是如此一来,米和菜里的养分却大打折扣了,皆因其中的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都是喜酸怕碱的。

因此,使用食碱须有的放矢,不可随意滥用。

◆少放油盐

很多人都知道,炒菜时油盐过多对身体不好,但油放少了,香味尽失,且容易焦煳;盐少了,食物寡淡无味,难以下咽。怎么办呢?

建议炒菜时不妨选择平底锅。平底锅含特殊涂料,不但受热均匀,不容易焦煳,所需油量也比普通锅要少,炒菜期间油烟也相对较少,可谓环保又健康。

此外,建议菜快熟,将盛盘时再放盐。这样哪怕放盐少些,味道也能保鲜,食材的营养流失也更少。

还可以在菜炒至七成熟时放点醋。醋不仅能促进消化,提高食欲,还能强化咸味,即便少放盐,也不会让人觉得菜肴清淡无味了。(编辑:袁敏)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杂志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