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715_91957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健康养生》

《健康养生》

开博时间:2019-06-30 16:43:00

《健康养生》创刊于2013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

文章数
分享到:

治弱视,7岁前效果最好

2019-07-15 22:51:00

本刊记者:毛舒婷

受访专家:陈静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斜视弱视科副主任医师)

看到三四岁的小不点戴着眼镜,很多人满脸关切:那么小就近视了啊?

其实,对于七岁以内的眼镜娃来说,中高度的远视和散光引起弱视是主要原因。

弱视不早治,小心失明

及时发现弱视并针对性治疗,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否则可能有失明风险。

弱视的病因,部分是遗传,譬如高度远视;有些则未必,如散光。一般来说,7岁前是视力发育的敏感期,弱视的治疗效果最好;12岁前积极治疗,弱视也有望治愈;其后疗效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

正常来讲,7岁内的小孩普遍存在生理性远视,一般到7~8岁之后,视力才发育成熟。不同年龄段儿童,视力正常值下限有所不同:3岁以下儿童,正常值下限是0.4,4~5岁为0.5,5~6岁为0.6,7岁或以上为0.7。

看东西常眯眼,视力可能有异常

弱视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那怎样才能及早发现弱视呢?

孩子最迟不要超过4岁,就要开始第一次视力检查了。现时,正规幼儿园和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幼儿体检,其中也包括视力检查,家长一定要重视检查结果,如发现视力异常应及时就医。

家长平时也要多留意孩子的表现,比如,看东西有无经常眯眼、是否要走得很近、会不会侧着头;有没出现眼睛发红、瞳孔发白,斜视、斗鸡眼、眼球震颤,或拿东西拿不准,走路易摔跤等。

但也有的孩子,只是单眼弱视,另一只眼则正常,其表现可能无太大异常,容易被家长忽略。家长不妨让孩子交替遮盖单只眼睛,再检测询问是否正常。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为妙。有斜视、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高度屈光不正家族史的小孩,尤其要注意。

治疗弱视,哪种方法最好

治疗弱视,首先要明确诊断。譬如先天性白内障引起弱视,要先进行白内障摘除,然后再考虑其他治疗。

配镜治疗,定期复查很重要。18岁之前,孩子的眼睛调节能力非常强,务必在医院散瞳验光配镜,以免眼镜不适影响视力,甚至引起斜视。

配镜后,一般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以便观察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约25%弱视患儿,会在治愈后1年内复发,因此治愈后1年内的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

遮眼治疗,不要怕被嘲笑。弱视眼也被称为“懒惰眼”,遮盖治疗是指用眼罩适当遮盖视力较好的那只眼,让“懒惰眼”多用起来,以此提高视力。一般来说,重度弱视大概每天要遮盖6个小时,中度弱视至少要遮盖2小时。

有的孩子因怕被人嘲笑为“独眼龙”,或因遮盖不适,时常会掀起遮盖来。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及同学多沟通,争取大家的理解,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抚慰,以保证遮盖时长,不影响疗效。

切莫乱用眼药水。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治疗弱视的眼药水,但药物都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口干、皮肤潮红等,因此,使用眼药水必须遵医嘱,切莫擅自乱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以上治疗弱视的方法,无所谓孰好孰坏,应由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酌情选定,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辅助治疗,不妨一试

在弱视患儿家长圈,一些矫治弱视的方法广为流传,到底有没效呢?

精细作业,近视者不宜。串珠、描图、画画、刺绣、拼图、涂色等精细作业,确能刺激手脑眼的协调发育,不失为一个辅助治疗弱视的好方法。

但另一方面,过频密的精细作业却可能导致近视,如果是高度近视导致的弱视或医生评估近视易感的孩子,就不建议使用了。

治疗仪有趣,值得一试。传统的弱视治疗仪通过色光学、图标刺激视觉细胞发育进而提高视力。近年发展的弱视治疗仪还可通过计算机、VR等形式,实现光色觉刺激、精细训练、头脑眼配合治疗,治疗过程甚有趣味性,能提高孩子治疗依从性,也值得试试。

中医疗法,疗效不持久。研究表明针灸对弱视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能持久,需要定期“保养”。有条件的,不妨找正规中医师试试。

除此之外,适当摄入富含眼部营养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粗粮、海产品等,对视力的发育及弱视的治疗,也有一定助益。(感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邰梦云对本文的帮助!)(编辑:柯绵丽)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食尚健康》杂志

上一篇:伍钢:乐活生命,无惧癌症
下一篇:养肝护肝,和春天有个约会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