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10129_104178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这些中药名容易引起误会

2021-01-29 16:14:00

  药房里抓中药的两位阿姨为人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一直受到公司上上下下的敬重。那一日工作之余,其中一位阿姨和我闲聊中草药知识,她故意考我说:“金荞麦不是麦,下一句是什么?”我略作思索,回答说:“灵芝草不是草”,她和我相视而笑!

  其实像这样的名不符实的例子还有很多,且听我列举一二。

药房

  01

  龙骨

  龙骨真的是龙的骨骼吗?当然不是。但是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坚信世界上真的有龙这种祥瑞的动物。待到飞龙升天后,其骨骼留在人间,便有了龙骨这味中药。

  *《名医别录》云:龙骨出晋地。雷氏曰:太山、剡州、沧州、太原山岩水岸土穴中,此龙化解脱之处即有也。其骨细,其文广者为雌;其骨粗,其文狭者为雄。五色具者上,白黄色者中,纯黑者下矣。

  不过,明代医药学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里对龙骨的来源进行了辨误与考订,很具科学性。

  关于龙骨还有一则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话说1899年的一天,清代金石家王懿荣因身患疟疾抱病在床,叫他的学生赵军去外面抓药。赵军来到京城国子监附近的大药铺,里面人满为患。他便折回原路,转到三里路之外的一家小药铺终于把药抓齐了。

  王懿荣是个细心人,他把赵军抓回来的中药一一核对,却发现打碎的龙骨上竟然还刻有细小的花纹,于是赶紧把赵军叫过来一起辨识。

  王懿荣是位考古爱好者,认为龙骨上的花纹是古人有意刻上去的文字符号。后来他们一起找到了那家小药铺,把所有的库存龙骨都给买回来了,还打听到进货渠道,最终追溯到河南安阳小屯村。原来那里本是殷墟旧址,龙骨就是当地农民挖出来的古代动物骨骼化石,龙骨上的符号实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的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

  总结:龙骨其实是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骨骼的化石。

  02

  海金沙

  海金沙不是沙,却比沙子光滑、细腻,细到你根本抓不住它。它的名字更具诗意……

  且和我一起闭上眼睛,想像那浩瀚无际的大海:海鸥嬉戏,波涛滚滚,洁白的浪花亲吻着金色的沙滩。帆影点点,天水相连……这就是海金沙的故乡吗?

  别做梦了,海金沙与大海沾不上半毛线关系!

  海金沙,又名左转藤灰、海金砂。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皆因其形、色而得名:“似金而体轻,似沙而质滑”(卢不远)、 “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李时珍)。主产于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主治各种淋证、尿道涩痛等。〖治疗尿路结石〗:海金沙、金钱草、车前草各30g,水煎服。

抓药

  03

  天花粉

  坦诚地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脑子里想到了成语“天女散花”?其实,天花粉既不是花,也不是粉,而是栝楼或双边栝楼的根,只是富粉性而已[当初若是叫栝蒌根,估计没几个人能记住它。这也说明一个问题:给孩子取名字真的很重要哦——开玩笑的]。

  栝楼在我国种植历史极其悠久:《诗经》里称之为“果裸”;《吕氏春秋》里称之为“王菩”;《神农本草经》里正式称之为“栝楼”。由于后人发音不准,因此逐渐变成今天的“瓜蒌”了。

  野史传闻,康熙年间,在海宁市袁花镇祝去非的庭院前,发现一株巨大的栝楼。据说,每当夜晚就会有白光出现,而且还持续了一个月。祝去非和家里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把庭院前挖开看了一下。惊奇的是里面竟然有一个像人形的植物,大概有六七十斤重,头面臂股依稀可辨,但手指脚趾分不清楚,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株野生栝楼。可惜不久这株栝楼很被人挖出,分解成小块卖给药店了。

  *《本草纲目》云:“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

  又云:“(栝楼)秋冬采根,去皮寸切,水浸,逐日换水,四五日取出,捣泥,以绢袋滤汁澄粉,晒干用。”不过,现在药房里使用的是片状天花粉饮片,而不是李时珍时代的栝蒌根粉。

  天花粉,味甘、苦,性寒。《本草汇言》曰:“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神药也。”

  现代医家多用其组方治疗各种消渴病,疗效可靠。

  04

  结语

  祖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药的命名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所谓的“名不符实”、“名过其实”只是玩笑话,咱们只有结合一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方能体会到先贤们的良苦用心。

文/江南烟雨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