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这个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霜打后格外甜

2021-02-03 23:45:00

  在咱们川东地区,霜降后,是吃拐枣的最佳时间。这时候的拐枣,熟得香甜,味如枣,甜似蜜。醇香、甘美,真有点像葡萄干。

  说起拐枣,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认识它了。拐枣是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诗经》中就出现过它的影子,不过出现在诗句中的只是它的简称。《诗经·小雅》中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拐枣的学名),南山谓之秦岭。” 徐锴注《说文》说枳椇又名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弯曲,故以此名之。枸古音为ju。此名来自象形。通过这些记载可见,拐枣出现年代之久远,几乎可以与泱泱华夏历史比肩。

  历史悠久的拐枣,如果从诗经走入生活,将是何等的美妙!前几日,有家住明月山深处的学生,给我拿了一些拐枣,说是自家树上结的。真正的稀有之物呀!多年不曾尝到的美味,我不顾淑女形象地大吃起来,果然肉质鲜嫩,甘甜如饴。

  宝贝女儿疑惑地看着我的馋样儿。怯怯地问:“妈妈,这东西那么丑,你真觉得好吃吗?” 忍不住为小姑娘的以貌取食而捧腹。也难怪,这灰不溜秋的拐枣,乍眼看上去,就像一只只扭曲的鸡爪,左拐右拐地盘旋着。

  为了让小姑娘尝鲜,我细细地掐掉拐枣末梢上的种子,要知道,我们所吃的拐枣并非它的果实,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其真正的果实很小,圆球形,大如豌豆,坚硬而干燥。果柄则膨大为肉质,胖乎,曲扭,黄褐色,味甜,稍有涩味,自带酒香。丢一小截在小姑娘的嘴里,让她慢慢咀嚼品味。

  犹记我还是小姑娘一般大的时候,拐枣却是我们这一帮山里孩子的美味零食。我们塆的后山上,有两颗并排而立的拐枣树,几乎有城里四五层的楼房高。我们放牛、割草都会经过它们的身旁。经过春,走过夏,与所有的杂树一样,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过它。

  当天气渐渐变得寒凉,瑟瑟的秋风开始扫荡,拐枣树便褪去一身枯黄,终于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露出满树密密匝匝的果实。这可忙坏了一群飞翔的鸟儿,它们唧唧喳喳地叫着,拖着尾巴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忙着争食拐枣。古语云:“枳枸来巢。” 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上树去摘拐枣。树上的拐枣尽管新鲜,但是味道涩苦。只有饱经风霜后,从树上掉落下来的拐枣,才是又香又甜。我们最喜欢的是在拐枣树旁边,低矮的灌木树枝上找到的一大串一大串的拐枣,这些拐枣被秋风晾干了一半的水分。我们拿在手里,也不用水清洗,直接用嘴吹一下灰尘,掐掉拐枣末梢上的种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那种香甜可以在嘴里盘亘好久好久。

  在乡下,虽然孩子们拿它当美味的零食,大人们却几乎熟视无睹。只有少数有心的乡亲们喜欢用拐枣酿酒或泡酒,民间传说,此酒具有祛风胜湿的功效,适宜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饮用。除却疗效不说,拐枣酒甜软,入口柔,在寒冷的冬季,提神暖身,精神百倍,干事十分有劲。

  “金枪抖,乌骓走,退敌一碗拐枣酒。”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神勇。在民间,同样也流传着将军豪饮拐枣酒,退敌数千的传奇,不过,被传得神乎其神饮酒退敌的主角却成了项羽。

  打仗喝酒自然是男人们的事情,我的伯娘婶子们,有的也不闲着,洗净铁锅,掺入井水,放入霜打过后的拐枣,与猪蹄一起,用柴火猛炖。辛劳了一年,女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犒劳着相亲相爱的一家子。

  民间人的生活经验与智慧,实在是不容小觑。拐枣的药用价值早就有相关的记载。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首先发现了枳枸能解酒的作用,“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 相传,土家人有一种不传之方“千杯不醉”,里面有一种药就是拐枣的种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肺,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叶和种子,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拐枣果梗酿制的拐枣白酒,性热,有活血、散瘀、去湿、平喘等功效。所以民间常用拐枣酒泡药或直接用于医治风湿麻木和跌打损伤等症。

  万物有灵且美,每一种生物,都值得我、我们去探寻。陶渊明的菊,林和靖的梅,郑板桥的竹,已不再是单纯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渴望和象征,一种为人之境。这些植物已然脱离孕育的泥土,长成一幅精神人格画像。

  而我想了解的,更多的是那些无名的、散落在荒草凄迷的原野、飘荡在陡峭山涧的罅隙,用残喘生命全部力气抓住贫瘠土地,别无选择的在孤寂落寞中奋起生长的,如拐枣一般其貌不扬的精灵们。

文/朱晓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