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两块钱的“虎狼之药”

2021-02-20 19:25:00

  今年的气候也怪,还未到秋天,体育馆绿色铁网墙边的桂花就开了。

  这是一株银桂,我感受它的开放,用的不是眼睛,而是鼻子。我的嗅觉好像天生就很灵敏,当然,也有可能是上初中时练出来的。

  那时候,教室与学校食堂离得不远。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也正是食堂大叔炒菜的时间。煤气灶轰隆隆地响起来,食堂大叔戴上白色的蘑菇型厨帽,系一块白色的围裙,手里的长把锅铲在锅里不停翻炒着,饭菜的香味随风飘过来,飘进窗户,飘进教室里,谗得我们的肚子咕咕直叫。

  我同桌——一个姓邵的男生,喉结不住蠕动,悄悄地说:“这会儿锅里已经炝入干辣椒节和干花椒粒儿了!”“洋芋下锅了!洋芋下锅了!”“青蒜苗烩洋芋起锅了。”“这时候回锅肉里加入郫县豆瓣儿了。”久而久之,这些做菜的步骤我也能通过鼻子闻出来。村里有人用腊肉汤炖了一锅茴香菜,我远远的就能闻见。有人煮火锅、吃烧烤,我也能分辨出来。隔壁家的黄角兰开了,我在自家院子里就能感受到。有时候我真怀疑我是不是属狗的? 前几年读过朋友海清的一篇散文——《闻香识男人》,觉得很有意思。海清是云南大理人,住在苍山脚下的洱海边,她的文字自有一种“洱海流云”的清澈。不过,她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受了电影《闻香识女人》的影响。我由此觉得,嗅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前几天打滴回家,开车的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司机。他跟我摆他小时候的事。

  说他小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鼻子就出不了气了,呼吸都要靠嘴巴来完成,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中途也去看过医生,但是总不见好。

桂花

  有一天,村里来了几个老人,说是要到他们屋后的山上选墓地(我们这里叫看阴地),夜里就留宿在他家。夜里围坐在一起烤火的时候,老人见他用嘴巴出气,便问他原由,问清了,是鼻子出不了气。又给他摸了摸脉,说:不咋过,你们到中药铺买两块钱的麻黄来煮水给他喝,喝了就好了。 农村人没多少钱,所以害怕进大医院。小孩儿还好,最典型的是老人,常常是能忍则忍,能挨就挨,实在挨不过去就入土为安。

  这在过去的中国是很普遍的状况。但是两块钱,他们还是拿得出来的。——他的父母真就去中药铺买了两块钱的麻黄来煮水给他喝。他喝了,鼻子就通了。司机最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千万不要小看中医的这些小单方。 听了司机的这一番亲身经历,我有一点惊叹:一是麻黄一类药被贾宝玉说成是“虎狼之药”,但如果用对了,也是能治好大病的。

  二是民间真的有高人。那位给他看病的老人,用药稳准狠,直中靶心,绝不拖泥带水,很有名医许胤宗的风范。这是现在那些动辄就开三五十副药让患者先吃着的医生所不能比拟的。

  再说麻黄。麻黄为解肌发表第一品药。绝大多数中药学的书,开篇第一味药讲的就是它。

  《本经》说它:“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日华子本草》补充到:“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滇南本草》进一步补充到:“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可见,那位司机小时候得的病,就是寒阻鼻窍。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得宣则汗出鼻窍通。汗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中的第一法,不容小觑。

  但运用汗法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治疗“风湿”的时候,发汗不宜过多(尤其是在阴雨天),微微似欲汗最好 。这一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是专门强调过的: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古今之善用麻黄者,当首推仲景。仲景治伤寒表证,表实(无汗),用麻黄汤。表虚(有汗),用桂枝汤。 经方大家许学士云:治伤寒之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 仲景治太阳证,表实用麻黄汤。麻黄汤所用中药一共四味: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配杏仁,是一对很巧妙的配伍。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前人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麻黄配石膏,清肺热而平喘,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麻黄配熟地。麻黄配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代表方剂:阳和汤。方用麻黄(五分)、熟地黄(一两)、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用于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

文/陈新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