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他是响当当的“参茸王”,鉴别真伪有绝技

2021-02-20 19:39:00

  我认识王允中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还在天津市和平区药材公司工作。为了突出经营特色,和平区将世一堂药店改造成以经营人参、鹿茸等贵细药材为主的参茸店,由老药工马师傅负责这方面的经营。

  为了减少环节,保证参茸质量,经天津市药材公司批准,同意药店到东北参茸产地直接进货,同时,聘王允中为药店顾问,参与药店的进货,由王老负责严把质量关。

  当时世一堂的经营风生水起,生意兴隆,参茸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价格适中,深受天津市和周边地区消费者的欢迎,许多人慕名前来购买。

  那时我在和平区公司还负责宣传报道工作,正学着摄影,在报刊上发一些图片新闻。于是我就邀约王技师,对他进行采访,并在世一堂药店的柜台上,拍了一张王技师教青年职工鉴别鹿茸真伪的照片,并发表于1986年12月4日的《中国医药报》上。

  这是我初识王允中技师。同年,我调入市公司在总经理办公室工作,后又调到天津市药材分公司,与王允中又有一段短暂的接触,但对王技师的经历知之甚少。在挖掘、抢救老药工的绝技、绝活、撰写这些老同志业绩的倡导下,我又走访些老同志,特别采访曾与王允中同住一院的侯玉祥经理,给我提供了不少王允中鲜为人知的素材。

  这些素材只是凤毛麟角,但遗憾的是王老己作古,无法采访到第一手资料,但我还是斗胆将我所知素材撰写成稿。这些都是“管中窥豹”,很难全面反映王老的全部业务生涯,权作是对王技师的怀念和他一生为天津中药事业所做贡献的褒扬。此文难免挂一漏万,望药材同仁予以补遗和斧正。

  01

  出身参茸世家  精通参 茸经营

  据了解,王允中祖籍山东蓬莱人,出身参茸世家。其父在辽宁营口开设一家参茸庄。他子承父业,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有关参茸知识和真伪鉴别的方法。整天耳濡目染,很快就掌握其要领,并随父参与参茸、哈什蟆油等贵细药材的经营。

  他家的参茸庄业务越做越大,由东北逐渐向关内发展,并延伸至香港,大多做批发业务。他家参茸庄在关内外小有名气,他参与业务实践,对他掌握各种细货的质量等级的认定,真伪的鉴别大有帮助,加上他的悉心钻研,很快成为参茸界的行家里手,掌握了一整套人参、鹿真伪的鉴别方法。

  1956年公私合营,他被安排到天津市药材公司工作,先后在业务科任内勤、采购组副组长等职做内勤时,他负责给外勤业务员写信,拟发电报,传达领导意图,及时沟通各地货源情况,为做活业务穿针引线,对争取货源,保障天津市中药厂生产原料和零售市场饮片的供应做了大量脚踏实地的工作。

  担任采购组副组长期间,主要是把住进货质量关,把伪劣品种拒之门外,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由于其业务技术功底深厚,鉴别真伪的能力强,在他任职期间,从未购进过假货。

  一次,吉林省药材部门售给天津市公司一批野山人参。王技师在验货时,发现其中有数支移植过的“趴货”,经交涉,对方坚持质量没问题,并派员来津当面解决。

  对方人员到津后,在解决争议时,王允中指出野山人参和移植人参的根本区别,使对方折服,同意王技师的鉴定意见,将这些移山人参更换了野山人参,避免了天津市公司一大笔经济损失。

  不仅如此,他还运用自己掌握的业务技术,为国家外贸部门鉴定进口红参,把住国门关口,保证进货质量。有一次,国家外贸部门进口一批红参,调给天津一部分。货到后,经王技师细心检验,发现这批红参价、质不符。经过交涉,供方承认王技师的鉴定意见,同意这批红参贬值百分之三十,被我方索赔四十多万美元,避免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改革开放后,朝鲜有三个生产高丽参的产业因故关闭,无进口之源,国内高丽参货源吃紧,己呈脱销之势。后经有关方面做工作,这三家企业先后恢复了生产。我们进口一批高丽参,王技师他们发现,这批高丽参从品质、外观、质量等与原产的高丽参不同,于是,决定退货并不再进货,保证天津所售高丽参的声誉。

  还有一次,一位香港商人购进一批朝鲜人参,其中掺了不少假货。他原想卖到天津,可早就耳闻天津有个“参茸王”,这货如经他手检验,肯定过不了关。于是,他打歪主意,想法经日本转售给山西。

  当时,山西对这批货的真伪拿不准,无法检测验收。于是邀请王允中赴山西验货。王技师接到邀请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山西。到太原安顿下,山西方让王老先休息一天,可王老不顾旅途疲劳,提出马上验货。

  这批货的包装箱一打开,混在其中的假货难逃王技师的“法眼”,很快挑出混在其中的伪品。山西方面立即与卖方交此同涉,提出索赔。在王技师的力挺下,卖方也承认这批货有问题,答应将挑出的伪品予以退货退款,为山西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王技师返津前,山西方面非要给王技师鉴定费,被王技师婉言谢绝,这段故事在中药界传为佳话。

  王允中的鉴别绝技,被方方面面认可,在我市乃至全国名声鹊起,被评聘为中药检验技师,并被群众誉为“参茸王”。

  文革期间,王允中受到冲击,被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落实政策,王允中又回到药材公司业务科。他摒弃前嫌,挥去文革的阴影,仍兢兢业业地战斗在业务第一线直至退休。

鹿茸

  02 著书立说传世 惠及后人谌佳

  早就听说王技师与副主任中药师刘海龙合作,在《天津工商史料丛刊》上撰写人参、鹿茸和鹿尾的文章,可多年来未能目睹其大作。近日撰写此文,有幸从同事处借来一读。这几篇文章真可谓是王技师耗尽心血之作,这三万多字的资料,可称传世之品,为我目前所见专业书内容十分详尽的大作。

  在人参篇中,详尽介绍了人参的来源、产地、采收季节、形态特征、品种规格等内容,特别是对野山人参的真伪鉴别有独到之处。他根据人参的体、芦、艼、腿、皮、纹、须等七个部位来区别野山人参、移山参、池底子参和家种园参 等不同品种。

  王技师总结出野山参的各部特征

  1,体。野山参有横体、菱角体、疙瘩体等多种体形,也有长条顺体。其共同特点是由上而下渐细,或者突然变细,体上不生长小须。

  2,芦。野山参芦可分一三个部分,即圆芦、对花芦(也称堆花芦)、上顶马牙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节芦”。但也有个别野山参长有线芦,就是生长在主根顶端、细长的芦,可能长的稍偏,不与主体此同同时生长,多是因为野山参生长年久,使原来的参芦烂掉,尔后又重新长出来的新芦。这种线芦最大的特点是芦碗均生长在一面,排列紧密,不转圈生长,也不脱节。如出现脱节现象,即使参不是伪品,但也是人为在参芦上动了手脚,使野山参的等级和质量大跌。

  3,艼。野山参一般在芦下都长有艼,有的一两枚,有一三、四枚,甚至有的更多,少数也长有碎咀艼、长条艼、毛毛艼、艼帽等。其中,毛毛艼比较少见,最好的野山参长一、两枚枣核艼,艼帽太大者质量稍次。艼生长的最大特点是下,垂,而不是上跷。

  4,腿。野山参绝大部分是一至两条腿,其特点是上粗下细,即腿的上部粗于下部,如果下粗上细,业内称为“下垂”,说明不是纯野山参,最起码也是经人移栽,其/质量大打折扣。

  5,皮。野山参的皮虽老,但显得细紧而有光泽。加工后,野山参的皮色以白有粉霜者为最佳;带有黄锈色者次之。在黑土地生长的野山参为黑黄色,其它土质生长的野山参为黄褐色,个别沙土地生长的,多呈金黄色。

  6,纹。野山参体纹紧密细深,在圆芦下、参肩上似螺旋状向上旋转生长,而体的上部和腿上不能有纹。

  7,须。参须细条均匀,直立而无水须,清疏不乱,柔而不脆具弹性,须中间有筋,鲜参须咀嚼不断,且嚼后可剩下一条筋。野山参的参须上多有珍珠疙瘩,为独具的特征之一。

  王技师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野山参各部位的特征,并编出一首鉴别野山参的顺口溜,为野山参真伪的鉴别提供了具体依据。王技师辨别山参真伪的绝技享誉津门,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只要拿出1支人参,他就能辨别出真伪、品种、等级来。

  对鹿茸的鉴别,王技师也有独到之处。他根据多年经营鹿茸的经验,对鹿茸的产地、产期、加工、贮藏保管、各个部位的特点、花茸与马茸的区别、质量等级规格的鉴别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王技师说:“鹿分野生和家养两种,野生的多数是马鹿,所产的鹿茸为马茸 。马茸又称青毛茸,有东茸、西茸之分。东茸指我国东北地区所产;西茸为西北地区所产。家养的多数为梅花鹿,所产的茸称为花茸 ,又名黄毛茸。”

  王技师对鹿茸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把鹿茸的规格分的一清二楚:砍茸 ,即把鹿脑骨带着鹿茸一起砍下来的,鹿也不再存活;锯茸 ,即只把鹿茸花盘上的部分用锯锯下来,而不带脑骨,鹿可继续生存,每年小满至夏至是锯茸的最佳季节,来年清明节过后十天左右再生长出新茸。

  花茸和马茸又有多个品种和规格 。花茸分茄包、鞍子、二杠、挂角、户子、三岔、四岔等,再老的就骨化成角,脱下来的称为花脱角,亦称花退角,只能作鹿角入药;马茸分为膏药片、老虎眼、茄包、老婆脚、单门、莲花、三岔、四岔、五岔、大岔、毛杠,再老了也成骨化角,称为马退角。

  无论是砍茸还是锯茸,王技师总结出8条质量鉴别的方法 ,符合这些条件者为上等好货:

  1,砍茸要看庄的距离。所谓“庄”即连接脑骨部位,两庄的距离以两指半不超过三指者。

  2,看两支茸大小、长短、肥瘦是否一样,俗称“鸳鸯对”,都一样为上好货。

  3,看茸的皮毛是否完整。凡细毛红底、紫红发亮、不破皮、不糟皮,闻之不臭者为佳品。

  4,看茸头,不干裂、不露白顶(习称串尖);上下里外虎口(茸角凹陷处)无空皮。

  5,花茸不乌根。如茸血放不净,就会乌根。

  6,看砍茸的花盘是否完整,无底漏,无搓伤。

  7,看拨头、门庄、大挺(即茸的主干部位)是否圆润,茸体不圆或偏扁,切出的茸片易碎。

  8,砍茸看脑骨,是否色白坚硬;脑皮毛颜色是否黑红明亮。

  通过这8方面的鉴别,可辨别鹿茸质量的优劣。王技师说:“有些药贩惟利是图,为提高鹿茸的档次,不惜做手脚,对破皮部位用另一块茸皮粘补上;把最好的锯茸二杠栽植粘附到另外一鹿茸脑骨上,在鹿茸的鉴别上要格外留意。”

  王技师对识别鹿茸的老嫩,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如看茸体主干是否起疙瘩(俗称豆子)和楞子,豆子多、豆子大,楞子深,鹿茸就老,如豆子出现白顶则更老;茸头是否露白顶(俗称串尖),如露白货就老……。

  王老还特别告诫,鉴别鹿茸绝对不可用鼻子闻,因鹿茸生一种白蹦虫,又名鹿茸虫,如果不慎让此虫钻入鼻孔,它会串入大脑,危及生命。如欲鉴别鹿茸质量,除眼看、手摸等方法外,可以用嘴吸吮,以辨别味道的香、臭,区别质量的优劣。

  王技师还总结出鹿茸防虫的三种保管方法

  1,将樟脑撒在鹿茸表面,装木箱内密闭保存。

  2,木箱底放一碗白酒,上放篦子,把鹿茸放在篦子上密封保存。

  3,用毛头纸将鹿茸包好,放入熏货屋,熏蒸,可防虫。

  王技师告诉,如果家庭存有少量鹿茸片,为防夏季梅雨季节生虫,可将鹿茸片放入小木盒内,撒上一些花椒,密闭保存即可。

  他还在书中绘制野山参、鹿茸、鹿尾各部位的示意图,标明各部位的名称,野山参哪是芦碗,哪是艼,鹿茸哪是茸头,哪是虎口,哪是门庄,哪是大挺……,使读者一目了然。这些经验之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很多仍是我们鉴别人参、鹿茸真伪的依据。

鹿茸

  03 关心青年成长 传授业务技能

  王允中一生无儿无女,为人忠厚老实,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他虽无子女,但十分关心单位青年人的成长,严格要求、教育青年人,规范年青人的行为,甚至从言谈坐卧、穿着仪表,他看到问题就直言不讳提出来,要求立马改正。许多青年都说:“王师傅是一个又亲近又严励的老头。”他虽然敢说敢为,但还是有不少人和他结为“忘年交”。

  王技师身怀绝技,但他从不保守,将他多年的实践经验,系统的总结归纳,编写成培训教材,并亲自授课,讲解参、茸方面的鉴别技能和方法,把自己的业务专长和绝技,传授给青年一代,培养出参、茸鉴别检验的一代新人,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培养接班人辛勤的耕耘,献出一生心血。他不仅为本公司年青业务员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还多次为社会培养中药专业人才。

  1986年9月,天津市工商联经济咨询中心医药局咨询服务部与天津市农工民主党配合,为天津市南郊区卫生局举办历时半年的中药培训班,参加的学员为天津市南郊区、大港区的医疗单位和商业系统的专业人员。

  他们聘请了富有实践的老师担纲授课,其中就聘请王允中技师教授中药鉴别。王技师接此任务后,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选定重点品种91种,并精心准备了188个规格的样品和103种伪品。

  在授课中,他深入浅出、细致全面的讲解每味中药的别名、科属、产地、采集方法、药材的特征以及如何辨别真伪等内容,并用带去的实物样品,对比鉴别,找出不同点,使学员们加深印象。

  特别讲解到鉴别参茸课时,王技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把几十年积累的参茸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员。

  学员们普遍反映,我们就爱上王老师的课。这样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很多知识我们甭说学到,简直是闻所未闻,第一次听到这些知识和技能绝活,真是受益匪浅,真不愧为“参茸王”。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今后工作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对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水平大有裨益。

  王技师身怀绝技,名声在外,很多地方邀请他前去授业解惑。山西中药学校诚邀王技师讲课,传授中药鉴定的知识。他欣然接受校方的邀请。虽然他掌握了很多实践经验,是参茸方面的鉴定专家,但对这次讲学丝毫不敢怠慢。行前他精心准备教材,把所知的实践经验,更加系统整理成教案。赴山西讲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校方多次表扬。同学们都反映,上王老师的课,实用、解渴,理论联系实际,我们都爱听。

  王允中己驾鹤西去,离开我们己多年,但他满头白发、笑容可掬的音容笑貌还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手举整架鹿茸在给青年讲授的镜头,恍如昨日,历历在目。现在挑大梁的药材青年人,忘不了王技师这样的老前辈,会更加珍惜目前宽松、和谐的大好环境,继承先辈遗志,更加努力学习业务技能,为全面振兴中药事业而不懈努力。王允中技师,安息吧!

文/韩德承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