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月下辛夷花满枝

2021-05-07 11:14:00

  前两天一位文友晚上散步,见公路边的辛夷花开得正好,不禁停下脚步,静静观赏起来。那天晚上有月,月是满月,月色皎洁,清光万里。月下辛夷花满枝,好一番良辰美景。真是美得让人有些不想回家。她于是掏出手机,拍了好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我看到这些照片,自然是喜欢得不得了,把它们一张一张地保存下来,然后又存到QQ空间的相册里。我的相册里已经保存了好多这样的图片,我喜欢它们。没时间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就打开相册看看它们。

  如果我没记错,我的这位文友应该是今年我的朋友圈里第一个发辛夷花图片的人。说句心里话,我很感谢她,因为如果不是她,我还不知道家乡的辛夷花已经开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时常会有一点感慨,感慨当代人的脚步太过匆匆,以至于错过了无数的花开。

  但是,我觉得我的这位文友和别人还是不太一样的。据我所知,她每个周末都会出去走走,有时去河里捡几块鹅卵石,有时去寻访一丛瀑布,有时去校园里走走,捡几片金黄的银杏叶拿回家,放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缸里。玻璃缸干净透明,清新可人的银杏叶装在里面,非常好看。今年,不,应该是去年,去年她还出了一本书:《留一个温暖的背影给你》,读过的人都说写得很好。我没有读过。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另一本散文集——《有人送我一棵草》。我猜想,这里面肯定有一篇文章是写辛夷花的。

  我的家乡是有辛夷花的。

  清同治九年的《会理州志》载:

  辛夷花别名木笔,曰辛矧,曰候桃,曰房木。花白者为玉兰,微紫者为辛夷。

  辛夷以望春玉兰为正宗(见《中国植物志》)。所以辛夷花又叫望春花。我以为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好。因为,辛夷花开的冬末,恰好是春天将至未至的时节,所以她只能隔着一段距离望着春天款款向她走来。此外,《中国药典》还规定:应春花(二月花)、滇藏木兰、荷花玉兰(广玉兰)、木兰(紫玉兰)等与辛夷同属植物的花蕾在不同地区也作辛夷用。

  辛夷有什么用?

  供人观赏为其一。据说,她是中国好几所大学的校花。除此之外,她还是好几座城市的市花。能被选为市花、校花,大概是因为她玉瓣满树、清香怡人而寓意美好。屈原早在两千年前就吟道:“辛夷车兮结桂旗”(《山鬼》);“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湘夫人》);“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涉江》)。在屈大夫的诗里,辛夷是香草,美人的车上用它来装饰、门楣上也要插上它来装饰。它是高洁的、不与恶臭同流合污的。我的师父既白先生也写诗赞美她:

  天地奇花一玉兰,齐梅高洁共经寒。

  孤芳引得离骚赞,独处幽居亦享欢。

  中医则用它治病。

  《神农本草经》载:

  “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风,头脑痛,面皯。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一名辛矧(《御览》作引),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川谷。”

  辛夷为中医治疗鼻病的要药,为其味辛,故能入肺以通鼻窍(肺开窍于鼻);为其性温,故能驱寒以解头脑痛。“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鼻塞不通,可配合细辛、荆芥、防风、苍耳子同用。治鼻炎、鼻窦炎、可配合白芷、细辛、苍耳子、川芎、菊花、金银花同用。临床上遇有鼻渊(鼻塞、流腥臭浓涕)、鼻窒(鼻中生肉、窒塞鼻孔)、鼻疮、鼻塞流涕等,都可以随证配伍应用。”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之际,也正是各种鼻炎病爆发的高峰期,而路边辛夷花满枝,这正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厚礼。所谓天生一病,地长一药,大概就是如此吧。

  采收时间方法: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用量:一般为6~10g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本品。

  附食疗方两款:

  辛夷花粥

  辛夷花10克,大米100克。将辛夷花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或将鲜辛夷花洗净,切细,待粥熟时调入粥中,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2~3天。可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鼻塞头痛、鼻窦炎所致的鼻塞、香臭不闻、浊涕长流等。

  辛夷花鸡蛋汤

  辛夷花10克、鸡蛋3。将夷花择净,与鸡蛋同放锅中,加入清水500毫升,煎煮至200毫升后,取出鸡蛋,剥去蛋壳后放回再煎片刻便可。每日1次,饮汤吃蛋。可宣肺通窍,适用于鼻炎、鼻窦炎及其引起的鼻塞头痛等。

  春天即将到来。春天适合读诗,也适合写诗。我也想为她写两句诗,就写两句吧,多的不写:

  玉瓣盛清露,清香入梦来……

文/陈新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