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惊蛰莫惊,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2021-05-12 11:23:00

  雨水结束,惊蛰开始。一转眼,春天又去了三分之一。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苏北民歌《四季八节号子》唱道:“立春雨水暖洋洋,惊蛰春分农家忙。”正是忙的时候。其实有时候,忙到忘记时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起码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伤春。何必伤春?伤春即伤肝。该播种时播种,该赏花时赏花,奋斗过,珍惜过,人生可以无悔矣!

  惊蛰,春天的第三个节气。《夏小正》云:“正月启蛰(苏醒),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是潜伏、深藏的意思。蛰虫,即潜伏深藏的虫,千万不要将它跟中药里的“蟅虫”相混淆。简单来说,惊蛰,因春雷震动,蛰虫受惊而跑出来,故名。

  惊蛰三候:

  初候(3月5日~3月10日)。桃始花(《吕氏春秋》作桃李花)。

  事实上,在南方一些气候较暖的地方,桃花在雨水节里就开始开放了。我的家乡四川会理便是如此。桃花艳丽动人,但似乎又带着几分不可亵渎的威严。在民间,桃花、桃木都可辟邪。妖魔鬼怪都怕它。诗人词客却对她喜爱有加。六如居士自号桃花庵主,他写桃花的几句诗都很有名。比如“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比如,“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这样的诗句非常有意境。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在一个有月的晚上去欣赏桃花。非常美。我以为,桃花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花。无论是什么地方——就算是一件破旧不堪的茅草屋,一个臭水塘,只要旁边站着一株盛开的桃花,这个地方也会变得极富诗情画意。陶潜先生《桃花源记》是一篇很美的寓言故事。故事里的桃花源很美,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有桃花。开篇说得很清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果换做一片竹林,那会是什么效果?当然,说到写桃花的文人墨客,就不得不提到崔护。他的《题都城南庄》以及背后的故事,感动了不知多少代人。故事是唯美的,结局是圆满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学的一个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伤。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河东君的“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是写桃花的名句,也是写美人的名句。诗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堪与幼安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见青山见我亦如是”相媲美。一个有气节的女子,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这是很多文人士大夫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也难怪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会为她写将近一百万字的《别传》。桃花可以入药,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此处不再多说。桃花开了,就好好欣赏花吧,最好能与她合个影!

  二候(3月10日~3月15日),苍庚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云:“庚,亦作鹒,黄鹂也。”那么,杜少陵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很可能是在惊蛰节里写的。黄鹂是益鸟,毛羽鲜艳,鸣声悦耳,是春天的象征之一。《诗经》里几次出现这个意象,借以表达轻松愉快的心情。到了惊蛰二候这几天,黄鹂开始鸣叫起来。闭上眼睛,你听。

  三候(3月15日~3月20日),鹰化为鸠。

  古代没有望远镜,也很少有人会像法布尔那样认真、细致地去观察昆虫。所以,他们误以为鹰会变化成斑鸠,在惊蛰三候这几天。记得我小时候,还听一些老人说,老鼠偷吃了盐,就会变成蝙蝠。当时还觉得很有道理,因为蝙蝠看上去也确实有一点像长了翅膀老鼠。其实哪是?古人也是人,犯一点错误,在所难免。

  惊蛰节,中国民间一些地方流行吃梨。梨性偏凉,脾胃虚寒的人应当忌口,不能盲目跟风。此外,惊蛰前后也是倒春寒发作的时节,须注意防风、保暖。古人避风如避箭,称风为“百病之长”(见《黄帝内经》),更有神仙都怕脑后风之说。不可不慎。

  春天,万物生发,人的内心也容易变得焦躁。这时候,应该学会静下心来去做一些事情。我时常在想,古人为什么总爱拿把扇子?难道是为了装酷耍帅?后来想通了,他们是想用它让自己冷静。诸葛亮《诫子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电视剧里的诸葛亮,冬天都拿着一把羽扇。他需要冷静,冷静地分析军情,以便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数十万军民的性命握于一人之手,岂能不冷静?医生需要冷静,洞察幽微,处方命药,决人生死,可不静乎?做为中医药人,何不静下心来,上山去采一点药,回来认真地分析一下它的药理药性,再读一点与之相关的医论、医案,如此日积月累,必有所成。

文/陈新颜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