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传说让人生儿子的花,助李焕英票房飙升

2021-06-07 14:38:00

  如果没有无可奈何的错过与遗憾,人怎会心心念念那曾经拥有的温柔与舒缓;如果没有心理落差,人怎会幻想时光倒流以重来人生;如果没有生死之交的情谊,人怎会梦萦魂牵。

  可惜,人生是一辆疾驰的火车,哪怕弯弯绕绕,在抵达终点之前也只得一股脑儿地往前走;可惜,人生不是剧本,不能彩排,只得鸡毛蒜皮地“Action”;可惜,人生是一个没有“如果”的长句,必得以死来句读。所以,在笑泪交织之余,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而那份不必追随的无奈,只能靠追忆。千言万语只能在仓促中沉重,在沉重中缓释,最终汇成一句话:“Hi,Mom!”

  导演贾玲说,《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还没有来得及听到自己喜讯就早逝的母亲的。电影的初衷很美好,也很有教育意义。里面的台词也很催泪:“我未来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这和主题曲《萱草花》的意境十分吻合。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把它别在你的发梢,捧在我心上。陪着你,长大了,再看你做新娘。如果有一天,心事去了远方,摘朵花瓣做翅膀,迎着风飞扬。如果有一天,懂了忧伤。想着它,就会有好梦一场”。

  这简简单单的歌词啊,让人看懂了母爱,也让人注意到了象征母爱的萱草花。

萱草

  出于职业惯性,我可能比一般人更关注萱草花。而萱草在古代又称为谖草,谖就是忘记的意思。也就是说,萱草即忘忧草。

  是的,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而诗人王融有诗曰:“思君如萱草,一见能忘忧。”孟郊则曰:“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文人就是文人,太感性了,似乎各个都练就了神功,光看看萱草和想想萱草,都能忘忧。既然这样,如果萱草只能在文艺圈中传播,可就非常狭隘了。

  好在它还能以药材的身份,在《本草纲目》上露露脸:萱草安五脏,利心志名目。花根均可入药,能祛温利水,除湿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开膈,令人心平气和,无忧郁。

  医家就是医家,很理性,似乎不会像文人那样一眼万年。医家眼中的萱草还是得拿来实用的,而不是光看看就能饱的。既然萱草能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内服能用于腮腺炎、黄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经不调、便血等,外用能治疗乳腺炎,则有医家将之捣烂敷患处治炎症,或将之煎水治全身水肿。当唐太宗李世民与父亲李渊南征北战时,他的母亲就因思念儿子而病倒。而大夫就将具有明目安神效果的萱草煎煮好,给李母服用,并在北堂种植萱草,以解其忧思。

  这偶然的缘起促成了这约定俗成的母爱意向。而萱草解忧的心理作用亦非无稽之谈。人太闲了,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解闷,就容易无事生非或想入非非。那要么易犯口业,让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要么易在鸡蛋里挑骨头,看诸事皆不顺眼。而养萱草、赏萱草、采萱草、插萱草等修身养性的行为能让自己有事在身,消解抑郁,分散一些注意力,寄托一些善念,也就相当于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聊以自慰。

  那就看看那茎生茎无附枝,繁萼攒连,叶四垂,花初发如黄鹄嘴,开则六出的萱草吧!那就看看那时有春花、夏花、秋花、冬花四季的萱草吧!那就看看那色有黄、白、红、紫、麝香、重叶、单叶数种,与鹿葱相似,惟黄如蜜色者清香的萱草吧!

  我相信并不亚于鲁冰花和康乃馨的萱草将给人带来恬淡的心理满足。

  不然,用七百多万拍卖到的北宋定窑不会喜用萱草为装饰来传达美好的理想与情志。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萱草还有“宜男”一说,就是说女子佩戴萱草,就能生儿子。即萱草象征母爱和子嗣兴旺,跟亲情和血缘相联系,必引发由点到面的珍贵的符号联想,予人心理慰藉。

  而萱草暗示李焕英母女要忘记忧愁,不要忘记爱,暗示她们:“下辈子咱俩必须得做母女。”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味本草啊!因为它代表了祝愿与关切。

  是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贾玲一旦有了这层觉悟,便达到了柏杨先生所说的儿女对父母的“第四期”态度。

  柏杨先生说儿女对父母的第一期,大约从降生到十三四岁,对父母无比崇拜,无比依恋,百依百顺。父母则有被捧上天的快感。这可谓是父母的“黄金时代”。第二期大约从十三四岁到二十三四岁,子女多愁善感,外表成熟,心里却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对父母需求感不是很强。这可谓是父母的“生铁时代”。第三期大约从二十五六岁到三十五岁,这段时间子女忙着应付各种人生大事,把父母看做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就算看父母不顺眼也懂得隐忍不发,带小孩时可能才会求助。这可谓是父母的“青铜时代”。第四期大约是三十五六岁之后,有些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儿女事业也有了基础,儿女的下一代也在遵古炮制,就不由自主地良心发现,回想起当年的种种杰作,悔恨交集,悲从中来。这可谓是父母的“钻石时代”,不过已没了意义。

  父母在儿女心中的地位,如哑铃状,两头大而中间小。而一切火爆的场面,无不都在哑铃最细的地带发生。如何解决这个地带所埋伏的千万把两头尖的利刃,免得既伤害了老父老母,又伤害了娇儿娇女,这是一个最大的课题。

  常言道:父母爱子女,子女还是爱下一代子女,父母的付出,要远大于子女的反馈。这是本能。孝顺父母,最不该等其不在了再怀念,而应该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多些和颜悦色。这大概也是萱草花这个意向想传达的思想吧。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