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一起学中医系列之一文看懂湿气

2021-09-24 11:15:00

  又来到了一起学中医系列:现代人很关注自己的身体,经常去看中医、去推拿馆或者看一些养生节目,总听到人家说湿气大,那么你有没有这样的疑惑——到底什么是湿气?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中医的“百病之源”。

  首先,湿可以分为外湿和内湿。

  什么是外湿呢?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外湿就是从外部所感染而来的一种称为“湿”的邪气。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自然界的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所以被统称为“外感六淫”,是六种大自然导致身体生病的病因。举个例子:夏天中暑就是从外面感染了“暑邪”,秋天咳嗽往往是感染了“燥邪”太过干燥所致,而这次的新冠肺炎也在第一时间被认定为“寒湿疫”。

  那么人们是如何感染“外湿”的呢?多是因为气候潮湿,淋雨涉水,居住潮湿等因素所致。比如:南方地区经常有“回南天”、台风气候,空气含水量大,我在广东就经常能看到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所以衣物经常是潮潮的、晒不干,人们也很容易感染湿气,风湿痹症关节炎的患者也多。

  那让我们再看另一方面——内湿。外湿可以说是感染的一种病邪,那么内湿就是一种病理产物。

  从科普角度来看:我们将湿想象成体内的水液,它在人体内肯定是流动的,但这些水液一旦不流动、聚集起来,就会成为湿邪。为什么健康人体内的水液是流动的,这就要靠我们一个重要的脏器——脾。《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它是一个管理这些水液的经理,它负责安排这些水液的流动和去向。

  因此,脾的功能正常,就不会形成内湿。然而,经常喝冷饮、吃甜食、吃类似烤肉卤肉等油腻食物会损伤脾的功能,就会导致这些水液流动失常,聚而成湿。经常吃这些东西的人会有一个特征——肥胖,所以肥胖的人去做一些推拿、拔罐,经常会听到师傅说:“你这湿气大啊”,就是这个道理。

  了解完湿气的种类、概念和形成原因,接着让我们看一下湿气它为什么会导致我们生病的症状,它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1)湿邪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根据我们上节所讲的阴阳学说,我们知道凡是具备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都属于阴。当我们一想到潮湿,就会觉得好像是在地下室、下水道出现的情况,所以它偏寒冷、晦暗,是属于阴的。

  属于阴,身体得了阴邪,它得逞了,肯定会打压机体的阳气。按照上面所讲的,我们知道湿总是跟脾产生联系,一旦湿阻中焦,就会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出现气机不畅、脘腹胀满。

  2)湿性重浊,是指湿邪总让人感觉沉重、秽浊不清的特点。有些患者见到医生总说:“觉得四肢胳膊沉甸甸的,没有力气抬起来,头也是昏昏沉沉的,觉得有个湿毛巾裹住头一样”,类似这样的症状就是湿邪之“重”。“浊”则指的是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比如有些患者饮食不洁,湿滞大肠,大便往往是溏泄、水样状,甚至出现下痢脓血;除此之外,皮肤上的一些湿疹也会出现浸淫流水的情况。

  3)湿性黏滞:这一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症状黏滞:一个典型的症状就是——大便后冲马桶,会有一些大便黏在马桶壁上。有些患者还总觉得口里黏糊糊的,张不开嘴且口里发甜。另一方面,指的是湿邪缠绵不愈。我们将湿邪可以想成胶体状,黏糊糊的很难去除,所以治愈的也慢。有学者这样形容湿邪致病像是“如油裹面”,我们想象一下把油和面粉混合到一起之后,是很难将两者再单独分开的,所以治愈起来时间也比较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我们可以这样想湿邪像水,水往下流,所以湿邪也是趋下的。临床上水肿、湿疹等病也是以下肢为主的。

  湿气就像一个粘人的鼻涕虫,它遇到寒会变成寒湿,遇到热又会变成湿热。黏黏糊糊地相互交杂,难以区分。从舌象来看,舌苔白厚,舌头整体看起来水滑湿润的往往是体内有寒湿。舌苔粗糙且覆盖一层厚厚的苔,整体看起来发黄发腻往往是体内有湿热。

  那么如何祛除湿气呢,这里笔者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首先肯定要尽量避开潮湿的地方、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减少与外湿的接触。

  其次,可以每天适量的运动出汗来帮助祛湿,行动不便的老年者平日里可以选择中医传统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不要小看这两个运动、觉得太轻松,成年人正规做完一套八段锦都会觉得有点喘、会流汗。我们知道汗蒸、拔罐有利于帮助祛湿,但人们在汗蒸、拔罐之后症状加重往往是因为保暖避风做的不到位。东北的同胞在冬天都爱去做拔火罐、汗蒸、桑拿之类的,这些都相当于打开身体的毛孔将湿排出去,毫无疑问是有益的。但是,做完项目后,不注意避风保暖,直接出去走到那冰天雪地中,你刚打开的毛孔就像为外面的寒湿之气行了个便利。

  其次,有湿者,往往脾胃运化功能差,饮食上要注意清淡适量。饮食上说到去湿气,我们大家基本都知道吃些薏米、红豆,但其实薏米性质偏凉,脾胃虚寒的人并不适合,单纯的红豆薏米只适合症状不重的湿热体质。如果是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反而更容易伤脾,进一步加重症状。所以我们可以加入适量的白术去进行调和。白术健脾燥湿,他就是帮助我们的脾胃恢复正常功能。就像下雨天排水系统坏了,没有动力,我们加一些动力进去,它自己就能正常运转,从而祛湿。白术就是这个动力。

  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几个祛湿的食疗方:

  1、赤小豆薏米山药粥

  材料:赤小豆100g、薏米50g、饮用水6碗、山药20g。

  做法:赤小豆、山药、薏米洗净后,放入锅中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泡好后就开火煮,先大火煮至水烧开,然后转小火煮1小时即可

  2、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3、清热祛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