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4:00

《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文章数
分享到:

清热代表,燥湿佳品

2022-01-12 19:06:00

  初识黄芩,只是见其名,了其意;再识黄芩,便是见其面,知其物;后识黄芩,便是知其药,懂其性。一步步深入,一圈圈年轮,一载载岁月。而对于黄芩的认识即使有了初识、再识和后识,笔者对黄芩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往前迈步的路还有很长。今天笔者将对黄芩做简要介绍,一起再学黄芩,重温它的前世今生。

  黄芩,想必很多人都见过或用过,作为大宗常用品种,黄芩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应用上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光芒。关于黄芩有许多逸事,其中关于药用更是不胜枚举,如《本草纲目》记载,黄芩治疗李时珍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每日碗许,口渴多饮,寝食几疲。从这里可以看出,黄芩发挥了它苦寒清热解毒燥湿之功。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记载功效有清热解毒、逐水、利小便之功,用于治疗火热、热毒入气、入血,导致的热毒、血热出血等症状;亦用于湿热引起的泻痢脓血,小便淋漓涩痛。恰到好处的与上文所列不谋而合。根据当下临床应用,黄芩主要善于清火热、解热毒,多用于治疗中焦火热病证及皮肤疮疡肿毒,用于中下焦湿热病证和血热出血证。由此可知,古时应用与当下应用基本保持一致,无大出入。

  对于熟识的黄芩您了解几分呢?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来源于唇形科Lamiaceae Martinov黄芩属Scutellaria L.植物。

  根据记载,黄芩属植物,全球约有300多种,属于广布种。在我国,黄芩属植物约有110种,分布于我国各省区,且多为药用。而黄芩在我国亦属于广布种,并在我国广泛种植。在道地归属上主要属于北药,被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列为省道地药材。野生黄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且海拔跨度较大,据资源分布调查,黄芩可分布于2000米以下海拔。

  关于黄芩原植物:

  黄芩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茎钝四棱形,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具短叶柄。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有盾片高。花冠紫、紫红至蓝色,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2强雄蕊。

  看完之后,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为常用之品,黄芩入药是其干燥根,形状如何呢?

  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根据传统记载,黄芩有子芩和枯芩之称,枯芩多是老根,且中心枯朽,子芩多是年轻气盛之品,断面紧凑。

  黄芩药用:

  作为药用,黄芩多是饮片入药,作为饮片模样,黄芩立马变脸,形成另外一副模样:黄芩饮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

  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在应用过程中,黄芩常与止咳平喘化痰药,清热泻火,清热燥湿和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利水渗湿,补气药和解表药等进行配伍。而在古文献的应用中,又常常将子芩和枯芩分开进行配伍,且认为枯芩和子芩应用不同,入清中上焦火热,常用枯芩,子芩常用于治疗中下焦病证。那么关于具体配伍见下文:

  枯芩常与桔梗、半夏、浙贝母、瓜蒌、杏仁、桑白皮、前胡、紫苏子配伍,增加黄芩化痰止咳之功;

  枯芩与栀子、知母、天花粉、石膏进行配伍,常用于治疗中上焦郁热病证,并能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热毒病证的治疗;

  枯芩配伍黄连、黄柏,用于三焦火热之毒;

  枯芩配伍连翘,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功等。

  子芩亦然,配伍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赤芍、犀角、玄参等,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出血类病证的治疗;

  与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木通、车前子配伍,主要用于治疗下焦湿热病证。

  关于黄芩配伍,古时以及当下均有很多配伍方法,都是在临床应用中积累并实践的宝贵经验,而关于黄芩药用历史的考究,又会有怎样的火花呢?

  根据记载,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曰“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并未对黄芩基原进行描述,只是提到其生境和药用,根据其药用功能,与当下《中国药典》记载功能基本一致。

  《本草经集注》记载曰“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首次提出黄芩分为两种,即“子芩”和“枯芩”,并以“子芩”为优。

  《吴普本草》记载曰“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这里对黄芩描述与唇形科植物黄芩性状相似。

  《新修本草》曰“叶细长,两叶相对,作丛生,亦有独茎者。今出宜州、泾州者佳,兖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简单描述黄芩形态,也指出黄芩道地产区。

  《图经本草》记载“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之。”详细描述黄芩植物形态,根据描述,《图经本草》记载黄芩应是当下黄芩基原。

  《本草纲目》亦是对黄芩产地、药材分类,即枯芩、子芩作了诠释,另又道出了黄芩又有“西芩”“北芩”之分,且指出“北芩”为药用正品。由此可见黄芩药用对于正品伪品开始有所参考。

  而后续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图经》等均有黄芩药用记载。

  综上可知,关于黄芩药用,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汉代,而在汉代关于黄芩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由此可推测,在汉代以前黄芩的应用已完全成熟。

  其实关于黄芩的词调还有很多,比如黄芩历史沿用道地产区,黄芩炮制方法等,碍于篇幅长短,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探讨关于黄芩的点点滴滴。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