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的感悟
2014-10-13 16:16:49 于莺去哪儿了?
过去一年,微博热议,媒体追问。她成了最受关注的辞职医生。
之所以这样,或许因为,她离开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就是那个“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协和;或许因为,她是微博大V,有一个如雷贯耳的昵称——“急诊科女超人”,粉丝如云;或许因为,她快人快语,有时像人民群众派到医院的卧底,有时又为医生这个职业叫苦叫屈。
于莺是在“轰轰烈烈”中辞职的。仿佛辞职只是辞职,至于接下去干什么,她当初计划得并不周详。也不是没有想法。她想过个人诊所,未成行。世界当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丽。后来,她去深圳,去台湾,走了一大圈,看看别人怎么干。走着走着,路子就宽了。
最近她有了一个新身份,就职于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综合门诊中心,职务是CEO。“急诊医生于莺”变身“CEO于莺”。过去是大医院的小医生,如今成了管理者。
“CEO于莺”还是当初女超人的气质,快人快语。最近接受采访时,她又抛出了一个刺激性的话题:医生=服务员。
她说:“其实医疗是一个服务行业。很可惜,以前我在体制里的时候根本不承认,怎么能把我等同于一个服务员呢?”
这话可能让很多人疑惑。光本科就念5年的医生,还不算硕士博士,怎么会等同于服务员呢?再说了,得什么病、怎么治,不还是医生说了算嘛。当初的于莺也是这么想的。
其实她说的不是职业比较,而是医疗服务意识。如果不是跳出了体制,如果不是在体制外转了一圈,于莺说不出这番话。
“当我现在从体制里面出来,再回去看这些医患纠纷的时候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体制对这个医疗环境,对这个医疗服务框架的设计,既不是为患者服务的,也不是为医生服务的。”
今天的医疗服务跟不上今天的需求,而根子在体制。
这是于莺的感悟。
其实,在于莺经历“职业裂变”的过程中,整个医疗行业的政策面也在大变。政府大力扶持社会办医,民营医院的门槛降低了,外资松绑了,而私人诊所也受到了鼓励。
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变化是,公立医院被套上“紧箍咒”。公立医院规模的过快扩张被叫停,特需医疗服务在削减。
政策面的一紧一松显示着:体制在变。
垄断生弊,竞争有益。垄断性扩张必然带来对服务对象的漠视。只有加强医疗市场的竞争性,才会敦促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
尽管跳出了体制,但于莺仍是医变的局中人。她的医疗机构会怎么诠释服务,将是下一个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