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10812_32038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孔福堂

孔福堂

开博时间:2016-11-21 20:55:00

《聪明泉》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转载]对地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

2011-08-12 10:26:12

对地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
□ 杨孝文

 

 

    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合作进行了一项名为"各国对环境相关影响 的评估"的研究,评估包含了造成环境退化的 7 项指标:天然林木损失程 度,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海洋捕捞,化肥使用,水污染,碳排放和物种受 到的威胁。

    以下是对地球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十个国家的排名.需要强调的 是,这里指的每个国家的总的破坏程度,而不是"人均"破坏程度.

   

     10.秘鲁

    秘鲁的海洋捕捞排名第 2, 濒危物种排第 7 位. 过度捕鱼和濒危物种非 法贸易是使秘鲁列入"黑名单"的罪魁祸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 公约(CITIES)把秘鲁的 10 种动物列为即将灭绝的极危物种, 种为濒危物 28 种,99 种为易危物种.

   

    9.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陆地总面积只有 11.5%受保护,其他大片土地末受保护,这 就是澳大利亚在动植物栖息地破坏方面名列第 7 的原因.在化肥使用方面, 澳大利亚位居第 9,在天然林木损失方面位居第 10.

   

     8.俄罗斯

     在俄罗斯,能够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一半.城市垃圾 日益威胁着这个国家的主要水源,而且核污染问题也不小,这让俄罗斯在 水污染榜上名列第 4.俄罗斯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位居第 5,在海洋捕捞方 面位居第 7.

 

     7.印度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刺激国内化肥产业,印度把农业生产成本的一半 投入到化肥补助上.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土壤退化,印度也因此在化肥过 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上排名第 2.此外,印度在水污染上排名第 3;印度还 有另外 3 项位居第 8:濒危物种,海洋捕捞和二氧化碳排放.

 

     6.墨西哥

    墨西哥拥有的动植物种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450 种哺乳动物(相比 之下巴西只有 394 种),约 1000 种鸟类,693 种爬行动物,285 种两栖动物 和 2000 多种鱼类. 墨西哥却位居濒危物种排行榜首位. 但, 墨西哥直到 1991 年才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这个公约于 1975 年生效,是禁 止濒危物种贸易的首要国际协议.墨西哥在自然森林损失方面位排第 9.

 

     5.日本

     日本在海洋捕捞方面位居第 4. 日本 5 大类金枪鱼的消费量占全球总消 费量的 1/4. 1986 年禁止商业捕鲸之后, 在 日本开始以科学研究为名捕鲸. 在动物栖息地的改变和水污染方面日本排行第 5, 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日本 排行第 6.

 

    4.印度尼西亚

    自 1950 年以来, 印尼 40%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消失, 这使得印尼在天 然林木损失方面排名第 2.印尼的濒危物种排名第 3.二氧化碳排放排名第 3,海洋捕捞排名第 6,化肥使用排名第 6,水污染排名第 7.

 

    3.中国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污染 越来越严重,这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首位.中国超过 2000 万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超过 70%的湖泊和河流遭到污染.世界卫生组织近日估计,中 国每年有近 10 万人死于与污染有关的疾病.此外,在海洋捕捞方面中国也 位居第 1,二氧化碳排放占第 2,濒危物种排名第 6.

 

    2.美国

    在化肥使用方面美国位居第 1, 对氮, 磷和钾化肥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 这些化学物进入水体,从而使得动物栖息地被破坏.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 美国也位居第 1,在海洋捕捞方面位居第 3,在濒危物种方面位居第 9.

 

    1.巴西

    在报告包含的所有 7 大类别中, 除海洋捕捞之外, 巴西均跻身前 10 名: 天然林木损失为第 1,动物栖息地破坏方面排第 3,化肥使用排第 3,濒危 物种排第 4,二氧化碳排放排第 4,水污染排第 8.究竟是哪些因素让巴西 成为破坏地球环境的"头牌" 为追求商业利益,巴西大量砍伐森林,导致 亚马逊雨林"草原化" ;大豆和可可等作物的种植以及牧场的扩大都对环境 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的一些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已 经沦为了造纸业的速生林.

(摘自《百科知识》2010.7

上一篇:科普需要热心肠
下一篇:[转载]美国华裔小朋友课后都忙些啥?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