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91125_319459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王岩

王岩

开博时间:2016-11-21 20:33:00

《车主之友》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志大才广 试驾长安志翔

2009-11-25 23:18:16

  长安志翔的售价区间已经很明确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很多地方已经把这款车摆到了店里。车展上的脱颖而出只能证明创新精神的可贵,真正的实力来自于它的灵魂,我们在碧海蓝天之畔充当了神父,要对它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

  对于志翔的外形并不陌生,到达三亚之前志翔的电视广告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不得不佩服大军未到、粮草先行的影响力,见到长安志翔时已经有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首先得承认志翔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是舒服的,沉稳胜过时尚,大气又不失内敛。

  虽然从车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其他车型的影子,即便有些借鉴但也并不生硬,比如侧面和尾部的感觉有些像CIVIC,内部的面板有些像福克斯,但是长安志翔的整体感觉是全新的,没有刻意的照搬硬抄,而很多地方运用的非常巧妙。所以这就使整车看起来很协调,车尾曲面向内收拢,侧身线条一气呵成,前后平衡而优雅。

  侧面的腰线很漂亮,从前大灯一直延伸到后面,并在前轮眉处刻意地进行了淡化,按设计师的话讲,有水墨画轻描淡写的味道,突出了整车的肌肉感。尾部设计的很成功,就是汉字和“AT”的组合看上去不是很协调,“AT”过于大了,有些突兀,去掉没准儿会更好。头部也很耐看,大灯很有层次,还应用了金属底色,车头前伸,冲刺感很强。

  由于是长安集团的力作,又是2.0L的排量,一直以为它会借来福克斯的动力和底盘,但结果并非如此,志翔自主的很彻底,只把其他的车当成了研究的对象,共用的部件微乎其微。虽然也选择了2.0L的排量,但发动机是与德国公司合作开发,加速和极速表现也不输于人,并达到了欧Ⅳ的标准,同时具有很好的节油优势。长安志翔之后还将有一款1.6L的车款,我们这次只对2.0L的进行了感受。

  我更欣赏自动挡的长安志翔,由于它采用了日本爱信自动变速器,使得转速和动力的输出极为顺滑,虽然是4挡,但平顺性已经很好,起步加速的反应很灵敏,中段加速也很敏捷,噪声控制的不错,没有拖沓的声音,变速器和发动机配合的很协调,沉稳的感觉比较明显。而手动变速器用的是长安自己的产品,平顺上还是有所差别,低转速的扭矩稍显不足,高挡低速时常会出现顿车的现象,但高转速下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发动机显得沉稳有力,即使到6 000r/min左右也没有刺耳的声音,将转速提高至3 000r/min左右换挡会感觉很舒服。挡把的手感也很好,小巧而有金属感,便于把握,离合显得略有些高,结合点有时不太清晰,需要简单的适应过程。

  总之,对于彰显着几分商务性的长安志翔来讲,自动挡或许是个合适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你在轻松驾驭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更多的配置。对于竞争激烈的价格区间而言,更高的配置自然是站稳脚跟的关键。长安志翔全系列标配了TCS牵引力控制系统,这其实是一套很费钱的系统,但却在驱动轮打滑或失控的情况下最大可能地保证了行车安全。长安独创的HHRB安全车身也将刚性进一步加强。

  虽然没有应用福克斯的底盘,但长安志翔依然表现出了理想的姿态,转向灵活,整体紧凑,寻迹性很好,虽然没有合资品牌的那么出色,但只要不是极限驾驶,它们的差别很难觉察。德国的FEV公司对底盘进行了精确调校,而纵臂扭梁后轴则与英国MIRA公司联合开发,多国合作的精神造就了长安志翔理想的操控性能和灵活的反应能力。

  长安志翔的商务感觉既然很好,那么空间和舒适度就是它要着重考虑的对象了。长安志翔在车身尺寸上具有较大优势,长轴距造就了空间的充裕,而仪表盘和中控台都采用传统的设计风格,没有太多的亮点,颜色的搭配也很规矩。中控台上方的材质质感很好,皮革包裹的手感很温馨,做工也显得考究,而其他塑料部件的材质和做工则略显生硬,缺乏细致性。

  配置自然成为了长安志翔值得炫耀的内容,6向可调的真皮座椅,恒温空调系统、定速巡航系统和车载免提等这些中高级车上常见的装置,都一古脑的出现在了长安志翔上,适当、便捷的储物空间和操纵按钮保证了驾乘的舒适程度。几种不同风格的车身颜色与长安志翔都很搭配,我更青睐灰色和白色,增添了车身的稳重和大气。

  长安志翔还只是长安公司的排头兵,但它决定冲击轿车市场的决心已经显而易见,从长安志翔上能看出他们在合作与创新开发上的努力和急切的心情,我相信这些将很快演化成动力和灵感,不久后我们也许会看到他们强强合作的其他产品。但长安汽车产品的日新月异是毋庸置疑的,从微面到微型车再到轿车,一旦思路清晰市场开阔,其研发能力和胆量魄力将会不容小视。

上一篇:冷酷到底 试驾道奇酷搏
下一篇:运动照进生活 斯巴鲁09款Impreza翼豹/Impreza WRX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