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1128_31935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杨晗之

杨晗之

开博时间:2016-11-21 20:30:00

《科学画报》编辑

文章数
分享到:

他们为什么掌掴不让座者

2012-11-28 15:44:21

摘自《科学画报》第十二期

他们为什么掌掴不让座者

/熊朋迪

 

20128月的一天,在杭州的K192公交车上,一对夫妻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子旁边,车厢广播接连响起4次“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谢谢”,小伙子却没有给那位抱着孩子的妻子让座。突然,丈夫大骂小伙子,并连扇了他5个耳光,小伙子被打得鼻血横流,眼镜也被打飞,断成几截。事后,一名自称是小伙子朋友的网友说,小伙子是一个残疾人,腿脚不方便。不少网友谴责打人者,为小伙子鸣不平。

 

随后类似事件频发:兰州小伙不给老人让座被围攻;长春残疾小伙没给中年妇女让座被掌掴;济南男子酒后没给带娃妇女让座被掌掴……一幕幕场景,触目惊心。

 

人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这一系列掌掴事件分明彰显出一条“严厉待人,宽容对己”的霸王条款:不让座者恶毒,而自己动粗无妨。其中隐藏着双重标准:在道德上苛求他人,但放过自己。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也不知不觉地在使用双重标准,比如,别人迟到是因为拖延的品性,自己迟到却纯属意外。

 

这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服务偏见使然:当行动有良好结果,如果是他人的行为,则归因于外因(环境、运气好);如果是自己的行为,则归因于内在品质。如果结果不好,他人行为则归因于内因(人品或能力差);自己行为则归因于外因(条件限制)。简单地说,就是“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

 

如果和道德扯上关系,这种自我服务偏见更是明显。有一项关于道德水平的调查:“如果道德水平的满分是100分,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参与调查的人中75%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9%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0分或70分以下。

 

在判断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参照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从而找到自己“偶尔”不道德的托词,而当我们发现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第一反应就是这人不咋样。这就是高估了倾向性因素(与人有关的因素),低估了情境性因素(与环境有关的因素)。这很可能就是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有道德的原因。

 

在这些掌掴事件中,动粗者的自我服务偏见明显,给自己打人找出的理由可能是当时非常愤怒,无法克制自己。但他们没有换位思考,或许当时被打者未让座的行为也出于情境性因素,比如身体不舒服。

 

不让座只是一件小事,掌掴者的反应却如此之大,其实如果当时心平气和地请有座者帮个忙很可能就解决问题了,得不到帮助便打人的处理方式有点过于极端。这可能和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受到的批评、打压比较多有关。攻击理论中的“侵虐移置”指出,最近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我们对不友善行为的反应。如果我们正享有愉快的一天,轻微的挑衅只会激起轻微的攻击,甚至根本激不起波澜。但是,如果我们遭遇糟糕的一天,在这之前已经有一人或多人激怒了我们,我们就很可能一触即发,猛烈地攻击眼前的火上浇油者,强度远远高于微小的挑衅本应产生的强度。

 

在这些掌掴事件中,不让座其实是一个相对微小的触发事件,不让座者却成为侵虐移置的目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掌掴者们可能是打着道德幌子发泄情绪,当然他们本人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上一篇:板块构造理论可能错了
下一篇: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析——囚禁的量子,开放的应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