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116_45090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学姐来了  >  第172期

不是为了取代,是为了连接一切

小程序推出后,很多人在讨论小程序会不会取代APP。小编看了许多分析文章,其中有一篇,小编觉得最到位最深刻。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小程序是为了实现腾讯“连接一切”目标中的“连接人与物”。这个观点和12月28日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上的演讲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在这场演讲里,不论是他在讲小程序的入口,还是在展望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时,张小龙举的例子都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有形的物体相关,比如:

1. 看到一盏灯,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启动控制这盏灯的应用程序;或者,在未来,可能用谷歌眼镜一样的智能眼镜盯着一盏灯,就能看到一个虚拟的开关,通过这个开关来打开或关闭灯,这个虚拟开关就是一个应用程序。

2. 在餐馆点餐,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排队或点餐。

3. 在汽车站,扫描二维码启动购票的小程序,直接购买车票。

4. 在公交站,扫一下公交站的二维码,就能看到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到达。

从这些例子,我们稍加想象就能看到微信小程序期望到达的未来:用二维码(以目前技术来说,将来也可能是其他技术方式)和小程序把线下的物/场景和线上的人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更直接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期许。像上文提到的,很多人不喜欢被频繁推送消息、被推荐下载、被推荐购买等等,试想一下,如果要买汽车票,你是会倾向于提前下载一个APP或者关注一个服务号并忍受它每周的消息推送还要填写电话、验证码等注册信息之后才能使用呢,还是乘车前到汽车站直接就能扫码购票呢?

在小编看来,小程序提供这种场景服务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二维码接入方式自带的地理位置属性。像是在公交站查询下一班车达到时间的小程序,因为贴在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本身有定位属性(不同位置公交站牌上的二维码不同),使得我们无需在小程序中输入“我的位置”或者公交站的名字,查询过程非常便捷。如果没有扫码接入的小程序,我们就要打开某个APP,还要打开定位服务,或者手动输入位置或公交站名字,才能进行查询。

所以,和我们的生活场景相连、和我们周围的物体相连、和我们在某个特定位置需要的服务相连、自带地理位置属性的微信小程序,小编相信,不论它能否取代APP,它肯定能拓展微信的使用范围,拓展和加强移动互联网和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联系,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智能。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蒲潇]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t20170116_45090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