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动图,可能有的读者会有疑惑,这个榫卯结构又凸又凹的,制作起来多费时费力,为什么工匠们不直接用钉子来连接呢木头呢?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其实可以讲出很多有意思的因果。在木匠祖师爷鲁班生活的时期,铁器和铜器还都是重要的战争资源,一般的人民群众是用不起的。即便是王公贵族要用,工匠们造出来的也只能是个头儿长达十几厘米,钉帽直径在两厘米以上的巨型钉子,且强度很差,需要借助烧红的铁棒在木材上碳化出一个孔来,才能把大钉子塞进去。
呃,原来如此!还是赶紧拜拜鲁班祖师爷,感谢他对中国民族文明的重要贡献吧。当时的鲁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当时他就已经掌握十几种榫卯结构了,最著名的应用就是流传至今的鲁班锁。看着它扣起来的样子,感觉根本解不开啊!
鲁班锁
之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清,榫卯结构有了长足的发展,式样多达一百余种,在建筑上的应用登峰造极,出现了最大的木构建筑——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角楼
巍峨的宫殿,至今已经几百年了,依然很庄严肃穆、富丽堂皇,这明晃晃的证据着实说明了木质榫卯结构的坚固性。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