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技热点  >  热点

【深度科普】出血热大爆发?专家为你来解答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入冬以来,西安市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牵挂。然而,近期西安市内的多家医院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紧接着,“吃草莓导致出血热”、“西安出血热”等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一个陌生的词——出血热,不断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这也引发了不少担忧。
  一、“陌生”的出血热,其实并不陌生
  一提到出血热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而且身边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病例。其实,出血热并不少见。
  出血热的发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四大洲的32个国家,都曾出现过出血热患者或出血热流行。整体上讲,出血热主要流行于亚洲的中国和韩国,其次为俄罗斯和芬兰等国。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出血热的重疫区。目前,中国累计报道的出血热病例达到1,650,000例,占世界范围内所报道病例的90%以上。在中国,出血热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各地均可出现出血热,但南方的发病率低于北方,以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流行最为严重。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和陕西省是出血热发病的重灾区,陕西省尤其是关中地区为该病的高发区。
出血热,什么是出血热,出血热的常见诱发原因
  二、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又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组由汉坦病毒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的乙类传染病。
  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能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包括汉坦病毒属的汉坦病毒、汉城病毒和普马拉病毒等。在病毒毒性方面,汉坦病毒的毒性明显强于汉城病毒,导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主要为汉坦病毒。
  肾综合征出血热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汉坦病毒在人群中具有普遍易感性,不同性别、年龄和种族的人群均有可能感染此病毒。但是,感染汉坦病毒后仅有少部分人会发病,大多数人呈隐性感染状态,可持续数周。
  虽然,感染汉坦病毒后发病的人占少数,但是由于感染后导致的出血热常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起病急、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危害性大和突发性强等特点。病情较重的患者多会出现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等危重症状,其导致的死亡率可超过5%,因此也成为共同关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季节性分布规律明显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区可分为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混合型疫区的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均会携带汉坦病毒。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姬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也称为Ⅰ型或野鼠型,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季节,10月至次年1月频发。其中,11-12月为发病高峰,部分地区在6-7月会出现发病小高峰。
  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也称为Ⅱ型或家鼠型,春季、夏初为发病高峰季节,3-6月为频发月份,4-5月为发病高峰;
  混合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全年均有发病,冬、春两季会出现发病双峰,一般冬峰高于春峰。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时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区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Ⅰ型、Ⅱ型和混合型三种疫区,陕西省属于Ⅰ型病毒感染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混合型疫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常呈现周期性波动,如以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前段时间会在西安集中出现出血热病例。
  三、出血热的常见诱发原因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其诱发原因为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感染。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病毒血症,导致血管内皮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出血等病理生理变化。
  汉坦病毒进入人体后,可直接破坏细胞的功能和结构,还会诱发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刺激机体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导致患者出现水肿、出、低血压、休克等多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
  四、出血热会产生哪些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约为4-46天,一般为7-14天。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大典型临床表现。本病的病程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休克期和少尿期病情重,并发症也较多。另外,部分患者病情的发展五期经过并不明显,或出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的三期重叠(此类型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1、发热期
  发热期起病急骤,一般持续4-6天,少数患者发热期可达10天。患者会出现感染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及肾脏损伤相关的症状。发热4-6天后,患者体温会恢复正常,但其他症状会加重。通常情况下,患者体温越高,发热周期越长,提示病情越严重。
出血热会产生哪些症状,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发热为发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出现畏寒、高热的症状,体温在38-40℃,热型不规则,一般持续4-6天。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三痛”症,即头痛、腰痛、眼眶痛,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的第2-3天,患者可出现“三红”症,即眼球结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似醉酒状。另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黏膜出血、皮肤出血。症状较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咯血、便血、血尿和颅内出血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导致的水肿为全身性的,在发病早期会出现眼球结合膜水肿的特征性表现,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其水肿程度也不相同。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会出现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等肾脏损害的表现。早期就可以出现大量尿蛋白,尿蛋白常可达3~4个“+”,部分患者尿中可出现膜状物。部分患者会出现肾区疼痛。
  2、低血压休克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第3-7天,患者会出现低血压或低血压休克,持续时间不等,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低血压休克主要表现为:
  ●血压大幅度下降,心率、脉搏增快。成人收缩压的下降可较基础血压低40mmHg以上或低于同年龄段血压正常值的2个标准差;
  患者面色、口唇苍白或紫绀,四肢发凉,皮肤出现花斑;
  起初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的表现,随后便会转至嗜睡、昏睡或昏迷;
  患者少尿或无尿;
  中心静脉压下降。
  低血压休克的临床表现出现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则提示患者的病情越重。部分患者经过抗休克治疗后,依然不能扭转休克症状,则会转为难治性休克。难治性休克预后极差,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低血压休克,低血压休克的临床表现,出血热的发热期
  3、少尿期
  前面提到,有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并不会出现完整的五期临床过程,或是在休克期就会出现少尿、无尿的症状,其实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也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两期可重叠发生,也可完全缺失。
  起病的第5-8天,患者进入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即为少尿。可持续2-5天。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急性肾衰竭的症状相似,但高血容量综合征和出血更明显,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并不严重。少尿或无尿提示患者已经出现急性肾衰竭。此期患者常有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口干舌燥等症状。
  严重氮质血症的患者可并发肾性脑病,患者出现头痛、嗜睡、烦躁甚至昏迷。少尿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患者皮肤、黏膜加重性出血,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咯血、便血和血尿等症状。由于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少尿期持续超过7天的患者多会出现贫血症状,并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4、多尿期
  起病的第9-14天,进入多尿期,约持续7-14天。随着尿量的增加,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尿毒症及其所引发的中毒症状会逐渐减轻。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如果排尿量过多,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则容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甚至还会引发休克,导致继发性肾衰竭,严重可危及生命。
  5、恢复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的第3-4周,患者病情开始恢复,恢复期一般为1-3个月,重症者恢复期稍微长一些。进入恢复期的判断标准为:24小时尿量<2000ml(儿童24小时尿量<400ml/m2),且血尿素氮和肌酐值接近正常水平。
出血热少尿期,出血热多尿期,出血热恢复期
  警惕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和多尿期的早期,患者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大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肾脏破裂出血、颅内出血、肺出血等)、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心力衰竭和感染等。
  肾综合征出血热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反过来也会加重病情,同时还会因为并发症所引发的危急症状,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五、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传染病造成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造成流行也同时需要这三个条件。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毒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的人或动物(病毒等病原体的宿主),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动物。
  汉坦病毒属病毒的宿主十分广泛,约有200种动物可感染汉坦病毒,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就是啮齿类动物。我国流行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多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除了野生动物会携带汉坦病毒,常见的家畜、家禽也会感染汉坦病毒,由于家畜、家禽与人的接触更密切,也不可掉以轻心。研究显示,家猫也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传染源,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的家猫感染率和病毒携带率均比较高,且家猫的粪便、尿液和唾液的排毒时间可长达92天。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早期,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均可检出汉坦病毒,虽然有接触后感染病例,但人并不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出血热传染源,汉坦病毒属病毒的宿主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宿主的途径。传播途径包括虫媒传播、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虫媒叮咬传播
  螨叮咬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之一,我国学者经大量调查研究和实验发现,革螨和恙螨叮咬均可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
  2、呼吸道传播
  鼠类等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其唾液、尿液、粪便中携带病毒,这些物质污染空气中的尘埃后形成气溶胶,含有汉坦病毒的气溶胶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发人体感染,在鼠类等动物密集的区域,常会因为呼吸道吸入而感染,甚至引发大规模流行。
  3、消化道传播
  研究发现:在室温条件下(15-20℃),汉坦病毒可在水、米饭、馒头等食物中存活48小时。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唾液、尿液和粪便等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胃肠道黏膜感染,形成消化道传播,甚至引发大规模流行。
  4、接触传播
  经皮肤伤口接触传播,也是导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鼠咬伤和伤口接触带有汉坦病毒的物质后,可导致感染。
  5、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出现肾综合征出血热后,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感染,对胎儿危害较大,可造成流产、死胎或大出血而引发孕妇死亡。
出血热传播途径,什么是出血热,汉坦病毒
  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从而容易导致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普遍易感性,不同职业、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病,但本病有明显的职业聚集,如目前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已经发病的患者中约占70%-80%的患者为农民,这与农民长时间在田间劳作,接触受汉坦病毒感染的鼠类排泄物的几率更高,再加上不良卫生习惯、缺乏防护意识等原因,出现明显的职业聚集。
  六、出血热=鼠疫?
  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与鼠疫的传染源均为鼠类,再加上两者都会造成流行并出现类似的症状,那么这两种疾病是一回事吗?
  首先要明确,出血热不是鼠疫,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鼠疫都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且主要的传染源都是鼠类,但是两者在病因、症状以及传染病级别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
  1、病因不同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经鼠类等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由汉坦病毒属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而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在鼠类、旱獭及其他啮齿动物中流行。
  2、症状不同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患者大多起病相对较急,在临床上常出现38-40℃的高热,以全身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鼠疫的潜伏期明显短于肾综合征出血热,一般为2-5天,起病急剧,常出现39-41℃的高热、剧烈头痛、畏寒、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肺鼠疫的患者还会出现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等症状。
出血热等于鼠疫吗,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3、传染病级别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肾综合征出血热属于乙类传染病,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预后较好。相对于出血热而言,鼠疫的传染性更强,病死率相对更高。
  4、治疗方法不同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在病程早期,可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同时输注平衡盐溶液、葡萄糖溶液等预防和治疗休克。鼠疫则需要抗菌治疗,如肌肉注射链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也可应用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及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七、如何预防出血热?
  防控传染病的主要方法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此套防控策略也适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控。
  控制传染源
  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应做好科学防鼠、灭鼠工作,灭鼠时注意个人防护,减少与鼠类的直接接触,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做好患者的用品和被污染用品的消毒处理工作。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食物的保存和消毒工作,以防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餐具,剩饭、剩菜在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灭螨、防螨工作,疫区住房室内不堆放柴草,并做好消杀工作。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季节,要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时应戴手套,防止皮肤损伤,如果出现皮肤损伤应及时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汉坦病毒经皮肤伤口造成接触传播感染。另外,还要注意戴口罩,减少被汉坦病毒污染的尘埃气溶胶经由呼吸道,造成呼吸道传播。
出血热易感人群,如何预防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保护易感人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
  有必要注射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吗?
  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提高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的接种率,可有效控制出血热的发病,也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应用的疫苗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对人群的保护效果较好,保护率可达95%以上。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接种程序包括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基础免疫有2剂次,在接种第一剂次后的14天要接种第二剂次。强化免疫是在完成基础免疫的6个月后或1年后,应注射1剂次的加强针。由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明显的发病峰值,为保证疫苗的效果,疫源地的人群可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前的一个月内完成疫苗的全程注射。
有必要注射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吗,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疫苗的接种率普遍较低。人群应提高接种疫苗的意识,尤其是处于疫区的人群,更应及时、按时完成疫苗接种。
  肾综合征出血热作为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于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较大。如果曾去过疫区,或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可疑症状,应避免侥幸心理,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张静
  文字审核:柏双玲
  科学性审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 陆海英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114_1063257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