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简介
1959年6月,正值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关键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国防新技术协定》,终止了所有技术援助。
1960年7月,毛泽东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从此中国走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道路。苏联毁约的时间“596”被选定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以此表明为民族争气的决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塔爆的方式在新疆罗布泊试验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原子弹的设计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爆炸当量为320万吨TNT,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氢弹研制的世界纪录。
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实现了原子弹的突破,而且推动了核武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相继实现了氢弹、武器化、小型化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国家铸就了坚实的核盾,为国家造就和锻炼了一支勇于攻关的科技队伍,凝炼出光辉的“两弹”精神——“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周恩来下达指示:为了确保核试验场与北京之间的联络保密,应规定出一些暗语和密码来。
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有关人员立即着手编制暗语:
首次核试验的原子弹是球形,将原子弹取名为“邱小姐”;装原子弹的平台叫“梳妆台”;连接火工品的电缆像头发一样长,叫“梳辫子”;原子弹装配为“穿衣”,原子弹装配车间,密码为“住下房”吊到塔架上的工作平台为“住上房”;气象密码为“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
10月15日18时30分,张爱萍下达命令,原子弹开始装配,李旭阁向总理办公室发了第一个暗语,邱小姐住下房。
16日凌晨4时,罗布泊一片寂静,深邃的天穹巡弋着一种罕至的神秘和沉默。原子弹于早晨运到了铁塔架前进行交接。张爱萍再度下达命令,8点钟插火工品。李旭阁又向总理办公室发了第二个暗语,邱小姐在梳妆台,八点钟梳辫子。火工品插好后,原子弹徐徐调上塔架。李旭阁给总理办公室发第三个暗语,邱小姐住上房。
展项:横空出世
展品通过原子弹和氢弹两种模型,结合背景图文和多媒体视频,重现彼时振奋人心的情境,让观众了解科学家们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下,完成艰苦卓绝的核弹研发工作,感受科学家先辈们为了祖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品视频
播放器加载失败: 未检测到Flash Player,请到安装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