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历程
分享到:
展品简介

  展项通过星座模型,展示了北斗三号卫星的星座分类的及卫星数量;运用多个北斗系统国产化核心部件模型的展示,展现北斗卫星系统结构精密、功能强大;通过生动展示北斗三星定位原理,让参与者在趣味互动中学习北斗定位原理知识;通过展示北斗的发射历程,让参与者了解北斗发射故事的同时,感受研发团队艰苦奋斗、甘为人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1.功能描述

  展项由星座模型、导航原理、发射历程和核心部件展示四个部分构成。

  星座模型:由北斗三号星座模型、轨道及灯光构成。

  展品通电,地球静止轨道(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和中圆地球轨道(MEO)三种轨道的卫星模型点亮灯光,观众可了解北斗三号的星座类型和数量。

  导航原理:由三个固定金属圆柱、三根金属杆、一个活动金属块和背景地图组成。展台上绘有中国区域地图,地图上的三个点的固定金属圆柱代表卫星,并从圆柱中穿过,与代表移动定位终端的金属块连接,金属块到三个固定点的距离就代表了移动定位终端到三颗卫星的距离。

  发射历程:由显示器及多媒体系统、卫星造型的滑块组成,滑块的轨道上标注有我国北斗一、二、三号系统的 名称。互动时,移动滑块选择一个北斗系统,显示器播放视频,介绍该北斗系统的组网建设时间、卫星数量、功能以及发射采用的新技术等,如“一箭双星”技术。

  核心部件:包括原子钟、导航芯片、车载终端、短报文终端、行波管、授时手表六个实物,每种实物都安装在透明防护罩内,并都配有图文板,介绍其功能。

  2.科学原理

  北斗导航是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00年发射了两颗为中国用户服务的北斗一号卫星,拉开了中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卫星系统的新篇章;第二步,2004年至2012年完成14颗北斗二号卫星发射,创新性的构建了5GEO+5IGSO+4MEO的中高轨混合星座架构,为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2009年至2020年完成30颗北斗三号卫星发射,组成3GEO+3IGSO+24MEO构成的混合导航星座,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国际搜救等服务。

  北斗,从1994年启动建设,如今在26年间一共发射了59颗卫星,目前,除去退役、失效和用于实验的,还有45颗卫星正常在轨工作。北斗的星座构架由中圆地球轨道(MEO)、地球静止轨道(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组成。北斗在中圆地球轨道有27颗卫星环绕地球,10颗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还有8颗在地球静止轨道,更多的卫星和轨道类型,能全时段服务于亚太地区和全球,尤其是增强了东半球的覆盖。

  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就是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共同组成的混合星座。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地面运控系统,以及星间链路运行管理设施。用户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等构成。

  北斗能精准定位导航的原理在于:充分利用了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技术,提供高精度时间测量,实现了伪距测量。并且通过同时刻的四颗卫星的测量,实现高精度三维定位和时间测量。此外,还利用双频体制和其它模型化技术,把大气环境误差在内的一系列误差加以改正,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数字看展品
相关展品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