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是一部根据孔繁森和他在西藏的藏语翻译阿旺曲尼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的开头是主人公老孔1979年第一次来到西藏工作,作为内地人的老孔不仅身体上受到高原反应的折磨,生活习惯和文化也完全不同。因为语言不通,老孔急需一名翻译,于是他找到了曾经在内地读过书的藏民久美。在工作和生活的接触中,两人逐渐了解对方,也更能理解对方,最终成为挚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年人如何能建立起友谊呢?
友谊的形成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情境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个人本身的特性以及双方的匹配。成人之间友谊的建立很多时候是基于相似性,他们有相似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共同从事某些活动或者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年人也更愿意和自己性别、年龄、民族、社会地位相似的人接触,尤其在陌生环境中,人们喜欢和那些“跟自己像”的人接触,这让后续的交往更加容易,也更容易跟这些人成为朋友。对于很多背井离乡的人来说,他乡遇故知是格外欣喜的,共同的背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老孔对于久美最开始的接近,也是因为语言的相近:久美在内地上过学,不仅能说流利的汉语,也了解外面的世界。
另一方面,一些个人特质,比如对人慷慨、富有同理心也更容易帮人们交到朋友。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大方”的人,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人或事情才愿意投入,如果感受到别人对自己大方,我们也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是喜欢自己的。这种“大方”可能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是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己的特长为他人提供帮助。比如在《回西藏》里,老孔与久美的初识就是老孔因为高原反应而昏倒在路边被路过的久美救助。而久美也在接触中发现老孔的善良与无私,比如老孔会自掏腰包给当地农民买种子。促使两人友谊建立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他们都对当地百姓抱有真挚的感情并愿意为了他们做出努力。
在情境因素方面,比如物理空间的接近,见面频率,共同的经历,都会促进身处其中的人建立友谊。作为翻译,老孔和久美总是在一起,不论是为村民解决问题,还是去拉萨找水利局修建水坝。朋友之间会互相分享,电影里有这样一个小细节:在去拉萨的长途车上,两个人开始共用一把刀轮换着切肉干吃,这不仅体现老孔已经融入当地文化,也表现了两人关系的递进。
研究者们发现,人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往除了能够降低彼此之间的偏见,还有助于团队整体的表现和创新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则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学习和工作的表现,甚至是收入。虽然对于有些人来说,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可能会碰到文化态度、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冲突,从而在交往中感受到压力甚至是受到挫折,但是能够尊重对方,愿意了解和交流,就能够建立不同民族之间的真挚友谊。
老孔和久美也会在夜晚一起聊天。自我披露是友谊建立的重要环节,那些向自己吐露心声和秘密的人,以及自己对其袒露内心的人,友谊更容易迅速升温。随着转变为更亲密的朋友,最初的相互喜欢通常会演变为更加强调相互的自我披露、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这点在久美身上十分明显:因为“成分不好”,久美与人都保持距离,但他会邀请老孔到自己家里做客,还唱起来久违的英语歌曲。
除了互动和交流,维持友谊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如何解决矛盾。一般来说,友谊在刚形成的时候矛盾并不多,但随着朋友之间越来越熟悉,交往越来越深入,出现矛盾的频率也会增加。朋友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研究甚至发现矛盾能加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因为矛盾往往会涉及到自我披露,将自己的弱点展示给对方,如果能够成功解决朋友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老孔和久美之间也不是没有磕磕绊绊,也有矛盾发生,比如电影前半段就出现俩人因为坐车还是骑马更方便而赌气,而初到藏地的老孔也不能理解信仰对藏族人的意义。但也是在一次次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中,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人们对朋友支持和陪伴的满意度是决定他们为维持友谊进行投入和努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朋友间建立了某种程度的情感纽带,决定友谊能否成功的更多是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一旦朋友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相比起相处的时长,相处的质量对于维持友谊更为关键,也就是说,挚友不必天天见面也能保持长久的友谊。老孔和久美的友谊便是如此:在电影中老孔会在梦中参加久美的婚礼,在现实生活中,老孔在1994年因公殉职,而久美直到2019年去世还保留着两个人当初在布达拉宫下的合影。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