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时期,著名的博物学家张华撰写了《博物志》,其中有一篇叫做《八月槎》,讲述了一个四川人拜访牛郎的故事。
天上有迷人的银河,地上有壮阔的大海。在遥远的地平线处,海天相接,所以古人认为,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大海相通。
最近,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看到每年八月都有人乘筏子来去,从没有间断过,便有个大胆的计划。他找来一个筏子,在上面盖起小屋,带足粮食,就乘着它浮海而去。开始十多天,可以看到日月星辰出没和昼夜变换。而后,一片茫茫然,不再有昼夜分别。又过了十多天,忽然来到一个地方,像是个城市,房屋密集壮观。遥望宫廷之中,有许多织女在织布。有一名男子牵着牛到水边饮水。牵牛人惊奇地问道:“你为什么到这儿了?”乘筏人说明来意,并问牵牛人这是什么地方?牵牛人回答说:“你回到蜀郡以后,去问严君平就知道了。”乘筏人不再上岸,乘着筏子如期返回。回到蜀地,见到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乘筏人计算日期,那一天正是他到达天河之时。
这个故事对后人影响深远。有一本记录郑和下西洋的书,书名就叫《星槎胜览》。槎也就是舟,船的意思。我国的宇宙飞船,以神舟命名,也可能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吧。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在北京颐和园里,也设计有牛郎织女景观。
原来昆明湖东岸的铜牛是牛郎的化身。西岸的耕织图,是织女的化身,他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时,也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乾隆皇帝自比为天上的玉帝,把园林设计成人间仙境。雄伟华丽的佛香阁,象征天宫中的凌霄殿;宽阔的昆明湖,比做银河。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耕织图,正像星空中的景象。
再去参观颐和园时,记得去看看牛郎织女吧。
七夕节,被认为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初七的月亮大约是上弦月。月亮走到与太阳、地球成90°的地方。太阳一落山,就会看到月亮挂在南方高空。月相为半个月亮。
生活在北半球的我们会看到月亮右半边亮,左半边暗。在南半球的人们则看到月亮左半边亮。
我们熟悉的古诗《峨眉山月歌》,开篇描写的就是上弦月。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首句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诗人李白看到的正是被他称为月半轮的上弦月。
不过在七夕主题插画中,月亮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一轮圆月。喜欢插画的朋友,请尝试创作一幅带有上弦月的七夕画作吧。
._20180817-3 蜀人浮槎访牛郎的故事.wa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