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hermity
记忆残留的评论
随心所欲的将脑中的残影变为现实,也许有些荒诞、有些好笑,但笑过之后又感到了一丝悲哀,如此行事也只能在小说里看到了。汤姆•麦卡锡的《记忆残留》就是这样一本书,将想象与真实交融碰撞,让人分不清真假。
这是一本看起来很有阅读乐趣的书,流畅且出人意料,永远不会知道作者下一步将要让我们看到什么,从一开头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直到结束,合上书本仍然意犹未尽。
作为当代英国小说界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汤姆•麦卡锡被誉为“后现代文学 的继承人”,更多媒体甚至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个作家”。《记忆残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在麦卡锡写作完成本书后,花了三年才找到一家艺术出版社愿意把小说发售到艺术画廊和博物馆里,之后仅凭口碑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本书开头主人公“我”已因意外事故而失去了许多记忆,却由此而得到了八百五十万英镑的赔偿,得到这笔钱的条件是不能以任何公开场合谈论和记录此次事故。所以事故的原因并没有在书中阐明。但由于记忆的残缺,“我”找不到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为了找寻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存在的感觉,“我”开启了一场奇妙之旅,不断的将脑中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变为现实。于是一场场“情景再现”不断在重复,许多想象中的场景变为了现实,而这种人为的现实却仍然让“我”感觉不到真实。最后一场升级的“情景再现”开始了,但所有的一切都更加混乱的,只有“我”还沉浸在这种真实或者想象中……
其实故事开始的原因不外乎一种不安,缺失的记忆让主人公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重塑的行动能力将自己的动作都变得机械且死板,凭空掉下来的巨额事故赔偿金似乎也让金钱的价值变得不明确了,这些都让主人公感到不真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模仿。于是主人公开始追寻真实感或者说是一种安全感,不断的将自己置身于固定的情景里,找寻那种流畅且自然的感觉,可这种感觉又何尝不是一种想象。故事发展到后来,真实与想象早已分不清彼此,记忆里的影像变成现实又如何,长久的发呆放空然后回到现实的世界,再继续寻找,无穷无尽。就如同主人公“我”一直钟爱的数字8一样,一个在自身内不断循环反复的曲线数字。也如小说结尾一般在空中不断的循环往复。
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纳兹的转变也十分有意思,开始他只是一个帮助主人公实现愿望的联络人、协调者,这是个看似万能的角色,但慢慢的他也在转变,他在这份工作里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价值,但在狂热的痴迷中做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他也已经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了。
在这种现实和想象不断互换的过程中,找寻的是真实的自我,存在的价值,可如此荒诞的故事里,现实与想象早已颠倒互换,无尽的循环里找不到出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