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9日,毁灭性的飓风“卡特里娜”登陆美国南部路易斯安娜州和密西西比州,随后引发洪水泛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使得数以百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只能暂居于简陋拥挤的避难所中。这一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使美国的国家紧急救援系统面临严竣的考验。而实际上,科幻作家们早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过应对类似事件的方法。
可以轻易拆卸、安装、移动的临时性房屋是应该首先被考虑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军方还没有设计出匡西特活动房屋(一种用预制构件搭成的长拱形活动房屋)之前,罗伯特·海因莱因就于1940年在小说《考文垂》(Coventry)中设想出了一种“易拆卸小屋”(knockdown cabins):
他的货物堆满了这个紧凑房屋的每一个隔间。他检查完每一项存货后,心满意足地打量了一遍清单。他想,如果过去的探险家或者冒险家能有这种装备的话,肯定会喜出望外的。他甚至能想像出自己给杰克·伦敦展示这种“易拆卸小屋”时的情形。“瞧,杰克,”他会这样说,“这屋子能抵抗任何恶劣的天气。它有完全绝热的墙壁和地板,而且不会生锈。它的重量很轻,你可以独自一个人在五分钟之内把它撑起来。但另一方面,它又坚固无比。即使世界上最强壮的灰熊在门外闻来闻去,你也可以酣然大睡。”而这时伦敦会挠着头皮说:“戴夫,你太了不起了。如果我在育空的时侯能有这玩意儿,一切就好办多了。”
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Snow Crash)中,尼尔·斯蒂芬森也提到了一种叫做“任你装”(U-Stor-It)的房屋:
在加里福利亚的英格勒伍德,希罗·普罗塔格尼斯特和维塔利·切尔诺贝利在他们的家里冷得瑟瑟发抖。他们是室友,而他们的家是一个30米长、20米宽的“任你装”。房间里铺设有水泥地板,内部用波纹铁皮分隔出一个个相邻的小单元……还有一扇西北朝向的卷帘门,当太阳照耀在洛杉矶上空时,房屋里会射进些许红光……
在1998年出版的《偶像》(Idoru)中,威廉·吉布森也虚构出了一种被称为“微型单身屋”(micro-bachelor)的房屋:
他把第一个月薪水的大部分都花在租借一间“微型单身屋”上了……圣塔摩尼卡市百老汇路的一个大型室内停车场经过改建后,里面全是这种用于出租的屋子……
有趣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与“任你装”相似的设施:快速房子(Quick House)。它是一种用回收的集装箱制成的活动房屋。一个标准的“快速房子” 的面积达2000平方英尺,拥有三个卧室和两个卫生间。
休斯顿港口所能容纳的外国船舶吨位数为全美国各港口之最,那里肯定有成百上千个空集装箱等待着被加以利用。
另一个领先于时代的产品是“微型紧凑房屋”(Micro-Compact Home)。它是一个边长2.6米的正方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一架双人床;下层有一台可供四到五人同时工作和就餐的桌子,还附设有厨房和酒吧。这种微型紧凑房屋可以安置在任何水平地面上。
最后,作为终极手段,约翰·布鲁纳在他1975年出版的小说《冲击波骑士》(Shockwave Rider)中,提出了建立“补贴避难区”的方案。在小说中,加里福利亚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强烈地震,其破坏性极大,以至于政府无法就近提供避难所,只能在安全地带开辟出一些特殊区域供灾民居住。在这些区域中,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包括水和电。不过,政府会给每一位灾民定期发放一笔小额补助金,以弥补因不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保障而给灾民带来的不便。
本文来自: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