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面对植物的模仿相比,下面这个构想似乎更有创造性,而且也不乏浪漫精神。
众所周知,古猿是摆脱了树居生活之后才慢慢进化成人类的。而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哥本哈根国际设计博览会上,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三名设计者却要将人类带回“树中”居住。
他们设计的树中房屋看上去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浪漫,而且似乎也是可行的,因为它采用的主要技术是园丁所司空见惯的“编结”。简而言之,编结就是将树的各部分“编织”成拱廊、栅格和纱窗等房屋构件。具体地说,经过嫁接处理的树干(最好是榆树、槲树和棶树)将作为承受重量的骨架;编成网格结构的树枝则充当墙壁和天花板;屋外还覆盖着藤蔓交织的厚厚的保护层,其间点缀着泥土包和其他植物。
长出来的房屋
树中房屋的设计意图是要提供一个“生机盎然”的家。居住者入住之后,房屋的花园和外墙就会为人与动物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如果这种房屋得到普及的话,未来社会就将依赖于树木的生长及其维护,而不是堆积如山的被砍伐的木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房屋生长过程图
不过,这一“复古”思想的先驱应当是美国科幻作家杰克·万斯,早在1954年发表的小说《伊斯穆的房屋》中,他就提出了类似的想法:
有的树只是由中央的圆柱形树干和四片巨大的树叶组成,树叶呈拱状,延伸至地面,形成了四个带穹顶的大厅。
而且,这些树也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有用的物质:
他返回旅馆,在透明的树瘤里洗澡。洗澡水是清澈凉爽的树汁,从一个类似于奶牛乳头的喷嘴下流出。
试想一下,清晨醒来,迎接你的是枝头鸟儿的鸣啭,叶尖晶莹的露珠,带着泥土芬芳的微风,以及从叶缝中漏下的星星点点的阳光,这该是多么惬意啊。对于被污浊的空气和拥挤的交通所折磨的都市人来说,这种纯生态房屋应该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吧。
本文来自: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