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酿/文
日前,“作家影人共话科幻”沙龙活动在京圆满落幕。70余位科幻作家、出版界、影视界人士共聚一堂,畅谈科幻与影视的未来。笔者有幸见到了科幻界的众多“大神”,并对他们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和交流,现将采访最精彩部分摘录在此,以飨读者。
韩松在“作家影人共话科幻”沙龙上
韩松采访摘录:
问:中国科幻的触电之旅一直不顺利,问题出在哪里?此次大千阳光出资拍您的《红色海洋》,可以被看做一个可喜的开端吧?您参与度有多少?
答:触电不顺利,原因很多,除了编剧和导演素质不够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不行。《红色海洋》,我的参与度还很少。
注:本次沙龙上,北京大千阳光影视公司制片人张润华透露,其公司已投资3000万将韩松的作品《红色海洋》搬上大银幕,动画电影“《红色海洋》三部曲”预计将于2016年暑期档与观众见面。
问:有人说您喜欢用诡异的故事和荒诞的设定“折磨人心” ,把您和卡夫卡、奥威尔相提并论,您是怎么看的?您的作品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答:作者还是写他自己喜欢写的,写他的情绪。风格什么的,倒谈不上,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调调,这是由个性、经历等形成的。卡夫卡、奥威尔,我都很尊敬,但科幻小说,远远赶不上他们的深刻和艺术。
问:前些日子“中国科幻文学再出发学术工作坊”会议您也参加了,会上认为《三体》之后中国科幻登高望远,迎来热潮?这种说法您同意吗?中国科幻的现状到底如何?
答:科幻对于民族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益,中国科幻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它的发展,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包括科技界、社会各界,北京市科协、蝌蚪五线谱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是非常让人鼓舞的。
问:美国的《新闻周刊》评论说,您“白天写新华社新闻,晚上写阴暗诡异的科幻小说”, ,您是怎么平衡工作和科幻的关系的?
答:每个人,都可以把工作与业余,作一个协调的处理,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教师、科学家、工程师,都是这样的。工作与科幻的关系,可以是互补。
陈楸帆在“作家影人共话科幻”沙龙上发言
陈楸帆采访摘录:
问:对于此次“作家影人共话科幻”沙龙有何感受?
答:非常有收获,能够见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科幻人,还能与影视公司进行深入探讨交流,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也重逢了许多老朋友,非常感谢主办方蝌蚪五线谱和郑军老师的组织和邀请,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办下去。
问:纵观你的学历,有文学、艺术、传播等多个领域,这对你的科幻写作有何影响?
答:影响可能是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阅读的经典比较多,对文字的要求会比较高(但这不一定是好事情在当今阅读趋势)。
问:听说你自己拍短片,想不想搞大点?
答:我自己没有拍过短片,只是帮朋友打下手,做过一些校园电影,每个作家都会有电影梦,但这需要机缘。
问:看了你的《薄码》首先夸一下封面,好酷啊!是自己设计的造型吗?接下来会出《无码》吗?
答:(封面)是著名科幻画家李涛帮我设计的,(出《无码》)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
问:今年《鼠年》入选美国年度最佳怪异故事,你曾说刘宇坤的翻译功不可没,谈谈你和他的交往?你眼中的刘宇坤是什么样子?
答:2008年12月,我从网上偶然看到他的英文作品,继而搜索到他的网站,通过联系方式发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是来自中国的读者,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并希望能译介到中国。他很快回复了邮件,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我们发现彼此相仿的文学品味和偏好,分享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他的作品被相继翻译成中文,发表在《科幻世界》等刊物上。而同时,我的作品也经他翻译成英文,首次发表在英文媒体上,并获得了科幻奇幻翻译奖。据我所知,这是首次有中文作家作品获奖。接下来,他翻译了我其他5篇短篇及一个长篇作品并进入英语市场。
他可能是这些年来我除了工作邮件外书信交流最频繁的朋友了。当年认识他时,才是莺声初啼的新人,如今已经成为雨果/星云奖/世界奇幻奖的获得者。我们曾在2012年Chicago的世界科幻大会上见面。
最妙的是,当我在Facebook上加他为好友时,发现我们竟然是同一天生日,只是相差了6岁。
问:看你以往的采访说你的爱好有足球,本届世界杯每场必看吗?最喜欢哪个球队?哪个球星?你还喜欢摇滚,喜欢谁的?这两个爱好给你的科幻带了了怎样的影响没?
答:大部分关键比赛都看了,最喜欢悲情的荷兰队,最喜欢的球星是齐达内。喜欢的摇滚太多了,无法尽数,从披头士到Daft Punk,我基本上每个风格流派的都有喜欢的。我觉得足球和音乐都带有一种韵律和节奏,能够让我的写作随之带感起来。
问:你采访里提到过太太,她对科幻喜欢吗?如果将来有了孩子,你会把对科幻的兴趣有意识地传递给他吗?
答:她不算个典型科幻迷,但是也会看,尤其是Dr.Who等科幻剧集。我不会硬性要求孩子干什么不干什么,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转自:http://sf.kedo.gov.cn/khzx/394674.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最热文章
对于100年前甚至只是50年前的人来说,今天的城市看起来已经完完全全是一副未来都市的样子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n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银翼杀手》\n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J·J·艾布拉姆斯显然有很多科洛弗电影在他那神秘的盒子里。\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