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文杯”第3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幻之都”成都举行。“银河奖”最早创立于1985年,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最高荣誉奖项,累计推介了王晋康、刘慈欣、韩松、何夕等一批国内重要科幻作家。
随着我国科幻文学的快速发展,银河奖在持续推动科幻创作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代代科幻作家的成长。宝树,原名李俊,北大本硕毕业,八零后科幻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成都往事》、《时间之墟》、《古老的地球之歌》。刘慈欣评价其作品《时间之墟》:“读过这本书的人首先会变成一个哲学家,他会重新思考时间和社会的一切,然后再变成一个诗人,重新去体验一个死循环的生活。”宝树曾多次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宝树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不仅是科幻的魅力,更有哲学的瑰丽。
北方文学创作中心作为本届银河奖的特邀单位,在活动现场对作家宝树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实录(部分)。

(宝树作品《我们的科幻世界》获本届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宝树:科幻文学首先是一种文学,其次它有独特的一面,它接近于当代的科学世界观,但其本身和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它有一种超越模式,超越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它又不是凭空想象的,它和世界生成结构有关系,所以说超越日常生活的科幻也是基于这个世界的本身。科幻文学并不是“预言魔法”,它是在科学基础上进行的幻想,因此科幻文学的预言性不是它唯一的意义。科幻超越了我们的生活,它更像是未来或者是某个空间的一种可能,在这个宇宙中有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不能否认科幻作品里所描述的那种可能。同时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融合科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于一炉,创造的是一个庞大而又细致的世界,赋予我们对于未来,对于时空的想象力。在这样的作品里面,人的价值,社会的意义,科学的未来,宇宙的可能性在幻想的舞台体现得淋漓尽致。宝树:哲学它本身就是打破日常的一个观念,让你去反思人生的意义,宇宙的起源问题。它和科幻是相通的,哲学会打破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人跳出柴米油盐的束缚去思考更加有深度的问题。前面说到科幻赋予我们的是对于未来,对于时空的想象力,而哲学赋予我们的则是对于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反思。科幻是离不开哲学的,在《时间之墟》这本书里面,突然袭来的灾难打破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在混乱的社会中,道德、伦理被人们随意抛弃,而我们需要通过哲学去反思,将被抛弃的伦理重新拾回来。科幻文学所包含的哲理性对人类思想边境的冲击能让我们在阖卷之余回味无穷,能把冰冷的理性思考演绎到极致,进而产生寓言般的象征意义。
宝树:我对科幻小说的热爱,是从小学开始的,当时读过一些七八十年代的作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大学读的哲学专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文学,突然有一天想到,可不可以把哲学的内容和科幻结合呢?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很喜欢,大学的时候学英语就把它背下来,这首诗最后两句“为了爱您我将与时间对抗。”这个爱与时间的对抗关系就与我的小说《时间之墟》主题比较契合,因此可以看到我在书里多次提到十四行诗。一个作者的生活、学习经验可能与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创造,它反而会给你带来惊喜。同时,身为作者也应该勇敢地迈开步子,尝试多元化创作。我以后的创作计划很多,最近在写作一个太空歌剧的题材,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伐谋为原型,较之前的作品而言,有一些新颖的地方。还有历史科幻,以三国为背景的创作,也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写几个关于恐龙的故事,作者写得越多,涉及面越广,你就会越有底气和气质。
宝树:我写了多年的科幻小说,我始终相信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宇宙之外还有平行宇宙,时空之外还有平行时空,所以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我写的小说里面这些是真实存在的。通过小说的视角去发现遥远的无法到达的世界,而不是凭借空想去创造一个不存在的时空。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会对世界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对于个人而言,写出一部自己满意的作品是对内在的一种提升,一种锻炼,在一次次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宝树:未来肯定会涌现出更多比我优秀的作家,会出现新的浪潮,新的时代。对于个人来讲我有一个感触,当年我还是大学生时就开始写作,写到一半就因为激情不再而放弃了。后来到了三十岁以后,找到一部大学时写的小说,翻出来又继续写,用心完善。身为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不是一瞬间所爆发的激情,而是要有着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不要轻易放弃。当你写到后期也不要过分担忧才思枯竭的问题,这是日常写作中难免会碰到的事情。你要做的,是将核心思想通过你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希望大家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努力的岁月。
本文来自:
北方文学创作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