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猛犸象和乳齿象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化,而不是人类的过度捕猎。
该研究对早期人类猎人灭绝了这种动物的说法提出了挑战,并将该物种的减少和最终灭绝归咎于上一个冰河时代末期的极端全球环境变化。
分析发现,在非洲、欧亚大陆和美洲,它们的灭绝风险分别在大约240万年前、16万年前和7.5万年前达到顶峰——这个时间,与早期人类的扩张以及他们使用石器时代武器狩猎大型食草动物的能力增强不相符。
然而,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这项研究并不能完全免除人类的责任,它指出,大约1万年前,狩猎很可能已经使一些长鼻动物(包括猛犸象和乳齿象)灭绝。
研究人员称,大约在150万年前,大型动物狩猎成为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洲猛犸象和乳齿象的减少早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它们的灭绝风险在大约240万年前达到顶峰。
2018年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类可能在大约18.5万年前到达了欧亚大陆,但数量不足以与布里斯托尔研究中指出的16万年前该大陆上的长鼻科学家灭绝的高峰风险相匹配。
与此同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克洛维斯人最早在大约11500年前到达美洲。
尽管如今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大象是三种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它们是曾经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巨型食草动物的幸存者,被称为长鼻动物(proboscideans),其中还包括现已灭绝的乳齿象、剑齿虎和恐爪龙。
一个由来自Alcalá、布里斯托尔和赫尔辛基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分析了大象及其祖先的兴衰。他们研究了185种不同物种在始于北非的6000万年进化过程中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3000万年的长鼻进化过程中,8个类群中只有2个进化了。“在这个时期,大多数长鼻动物都是普通的食草动物,大小从哈巴狗到公猪不等。”
研究发现,大约2000万年前,随着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相撞,长鼻动物的进化过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阿拉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迁徙走廊,使多样化的乳齿象级物种探索欧亚大陆的新栖息地,然后通过白令海峡大陆桥进入北美。
他们计算出,一旦离开非洲,长鼻科学家的进化速度要快25倍,从而产生了无数不同的形式,它们的专门特性使得在同一栖息地的几个长鼻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得以划分。
曾经非常多样化和广泛分布的乳齿象最终在美洲减少到不到几个物种。到了大约300万年前,非洲和东亚的大象和剑齿虎似乎在这场进化繁荣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与即将到来的冰河时代有关的环境破坏给它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幸存下来的物种被迫适应新的、更严峻的栖息地。
最极端的例子是长毛象,它有着浓密、蓬松的毛发和用于恢复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植被的长牙。
最早的长鼻动物,可以追溯到古新世晚期(61-5480万年前)在非洲东北部。
虽然目前世界上只有三种大象,但在世界上大多数大陆上发现的大象遗骸中,已经发现了160多种已灭绝的长鼻动物。
亚洲象与猛犸象的关系要比非洲象更密切,非洲象是在420万年前到900万年前从亚洲象-猛犸象的谱系中分离出来的。而亚洲象是在250万到560万年前从猛犸象分化出来的。
从大约1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大约11700年前的更新世末期,长鼻动物一直是人类的饮食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欧洲、美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猛犸象和乳齿象等长鼻动物也在灭绝。
然而,这项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研究表明,在被人类猎杀之前,长鼻动物的数量早就在下降了。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