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冷冻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旨在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温(一般在摄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况下保存,并希望可以在未来通过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
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实施人体冷冻的机构只有4家:美国的阿尔科(Alcor)、CI(Cryonice Institute)、俄罗斯的KrioRus,中国的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是第四家。
据报道,2017年至今,中国已经有10位冷冻人成功“住进”了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研究院)的液氮罐里,其中,既有著名的企业家,也有年仅13岁的小男孩。
中国本土第一例冷冻人是一位叫做展文莲的女性。
2015年,展文莲意外被检查出肺癌,而且已到晚期,存活时间最多只有6个月。随着病情逐渐恶化,与展文莲青梅竹马的丈夫桂军民陷入痛苦的深渊。后来,医生看到他太痛苦了,就问桂军民:“想过人体冷冻吗?
这句话宛如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一块石头,在桂军民心中荡起涟漪。在思虑许久以及征得妻子同意之后,桂军民决定放手一搏。
在进行展文莲冷冻手术之前,中国的人体冷冻团队已经进行过多次的动物实验,还用比格犬来模拟整个手术过程,包括程序降温和手术细节。
在医学上判定一个人的死亡标准,通常分为三种:脑死亡、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但进行人体低温保存,只会关注一个最重要的死亡标准,叫临床死亡。
冷冻团队实施干预的最关键时间窗口,是在医生宣布病人临床死亡后的5-10分钟内。尽快重新启动人的血液循环,在减缓血液凝固的同时进行降温。让病人的身体和器官,维持在可以复苏的状态。
在展文莲被宣布临床死亡前的72小时,冷冻团队就到达了医院,第一时间给她装上Lucas。据悉,这个设备,是目前美国心脏协会认定的唯一一个能进行心脏复苏的设备。还会注射了一些药物,保证病人身体的血液和呼吸,可以持续的正常运行。
经过60多个小时的降温之后,展文莲会转移到巨大的液氮罐中进行长期保存。整个液氮罐里,下部的液氮可以持续保持在196摄氏度左右。所以人是头部朝下,吊装的。这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头部冷冻争取更久的保存时间。
展文莲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位冷冻人,三年多以来,和展文莲冷冻在一起的,还有另外9位中国人。隔着银丰研究院的玻璃,可以看到一整排的液氮罐,和屏幕上不停闪动的数据。
桂军民说:“我不会幻想3、5年就能解决(冷冻人复活),但未来20、3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我活得足够长,我就一定能看得见,是冷冻这件事,让我有了奔头。”
在美国田纳西州,27年前在液氮罐里冷冻的一个胚胎被“唤醒”,并移植到了一位母体的子宫中,成功分娩出了一个健康的女婴。这让参与人体冷冻的家属们,再次燃起了希望。
《三体》编审者是中国第一位人体冷冻志愿者
而在展文莲之前,中国第一位志愿参加人体冷冻的患者是重庆女作家杜虹,也是小说《三体》的编审者之一。
当时,中国既没有冷冻机构,也没有志愿做冷冻的病人。美国阿尔科的两位专家到北京医院了解杜虹的病情。杜虹被确诊为胰腺癌,但是身体非常虚弱。
杜虹死后,她的头部和躯干被分割开来,她将要被冷冻保存的,只有头部这一个部分。杜虹的头部至今仍在阿尔科进行长期的冷冻保存。
科学家们的设想是这样的:杜虹的头部将被冷冻五十年,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五十年之后,2065年,人类科技应该就可以做到头部和躯干的移植,到时候就像许多科幻片里描述的那样,杜虹的头颅被换到另一个健康的躯体上,或者更大胆一些,直接把杜虹的脑细胞联结到机器上,成为一个人工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目的。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