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证实,随着猫在过去大约一万年的时间里逐渐被驯化,它们的大脑已经显著缩小了。这一发现可能会对动物在开始定期被人类饲养时如何适应环境产生重要的新见解。
研究人员比较了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家猫和野猫的头盖骨大小(头盖骨的大小是大脑大小的一个指标),这些野猫现在在基因上被证实是缓慢进化而来的家猫的祖先物种。
研究小组还观察了野猫和家猫的杂交后代,发现它们的大脑大小在其他两组的测量值之间——另一个迹象是驯化导致了这些变化。
“这些数据表明,相对于欧洲野猫和家猫的野生祖先非洲野猫,家猫的颅骨体积确实较小(意味着大脑较小),这验证了以前的结果。”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新论文中解释道。
“我们进一步发现,家猫和欧洲野猫的杂交后代的头骨体积在两个亲本物种之间。”
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猫的大脑大小,这种在家养动物中出现的大脑变小的趋势也在绵羊、狗和兔子中观察到。
一个现有的观点是,即在驯化过程中,为了驯化而进行的自然选择导致动物产生的神经嵴细胞减少(与兴奋性和恐惧有关)。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应激反应、大脑大小和整体身体形态的改变。
上颚的大小数据也被采集研究,但在该地区的家猫和野猫之间,这个数据没有显著的变化。有一些观点认为,神经嵴细胞的减少应该导致更短的吻部长度和更小的头盖骨,但这在这组数据中没有看到。
虽然这项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是新的,但它们确实更新了几十年前的研究,为研究驯化理论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数据。
研究人员写道:“大脑大小的比较往往是基于古老的、难以获得的文献,所以常见的是家养动物和野生物种之间的比较,而这些野生物种不再被认为是代表有关家养物种的真正祖先物种。”
该研究的作者不同意的一种观点是,与狗等动物相比,猫目前只是“半驯化”的——这一观点指的是猫选择与人类在一起,而不是人选择猫,因此猫不能被认为是完全驯化的。
研究指出,猫在过去的农场和船上证明它们对人类是有用的,它们与人的联系也不仅仅是为了更容易地获得食物。研究人员说,家猫是因为它们的性情被人类选为宠物,这使它们成为驯化的对象。
研究人员表示,需要收集更多物种的更多数据,以充分了解驯化对猫的影响,包括它们的大脑大小——目前收集的信息仍存在局限性。
科学家们解释说:“我们必须始终承认,我们正在将现在(或最近)现存的野生动物种群与家养形态进行比较,而不是真正的祖先种群。”
“这将永远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产生我们家养动物的古代种群,尽管通过古代DNA进行基因比较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
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
(独家编译:科幻世界)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