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眼看来,大多数“静态”物体都是完全静止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用量子透镜观测,放在桌子上的苹果,看起来就是一堆非常活跃的振动粒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物理学家们已经找到了超冷却物体的方法,使它们的原子处于接近静止的状态(“运动基态”)。目前,物理学家能将原子云和纳米物体转变为这种纯量子态。
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领导的团队首次将人体大小的物体冷却至接近运动基态。从一个位置来看,目标物体并不是有形的,而是四个独立物体(大约40公斤)的组合运动。研究人员借助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以极高精度测量了物质运动,并将其集体运动冷却至77纳开尔文,仅略高于预测基态的温度(10纳开尔文)。研究人员表示,该成果让人类有机会观察引力对巨大量子物体的影响。当地时间6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中。MIT机械工程助理教授Vivishek Sudhir说:“还没有人观察过引力对大规模量子态的作用。我们演示了使千克级物体处于量子状态的方法。这为引力-量子学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人员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先进设备,将组合镜运动冷却至近量子基态。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部影响,任何物体中都存在某种形式的运动,并且这些随机运动都由物体温度所反映。即使物体被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仍然会残留量子运动。为了终止物体运动,可以向它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抵消力。如果科学家能够精确测定原子运动的速率和方向,就可以应用抵消力来降低它的温度——这就是反馈冷却技术。“物体有温度的事实反映了它与周围物体相互作用的趋势。我们很难将大尺寸物体与周围事物完全隔离开来。”Sudhir说。
为了将大型物体的原子冷却至近基态,科学家首先必须高精度地测量它们的运动,以确定终止运动所需的抵消力。LIGO创造了这样的机会。Sudhir说:“事实证明,我们可以用数学方法绘制出四块镜子的组合运动,将其简化成10千克的单个物体的运动。在测量原子运动和其他量子效应时,测量的行为可随机击打镜子并使其产生运动,引发‘测量反作用’量子效应。如果在LIGO中连续测量这些镜子,后续光子携带的信息就能够反映过去光子产生的随机反冲。”
在每个镜子上都完成了量子和经典扰动的完整记录后,研究人员在每个镜子的背面设置了一块能够施加抵消力的电磁体。电磁力将集体运动平衡至近完全静止状态。研究人员Chris Whittle表示:“完成基态准备,是发现奇异量子态的第一步。在未来,我们或许能对其他量子态展开大规模研究。”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