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最近报道,植物蛋白肉,如豆制蛋白,正慢慢被消费者所喜爱。随着鱼肉替代品吸引了众多投资并逐渐端上人们餐桌,人造鱼肉行业或将进入爆发期。
部分国家的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海产品行业的环保问题,包括过度捕捞以及一些海产品带来的健康风险。此外,现在的一些初创企业在模仿鱼的味道和质地(这对非素食者来说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方面做得更好,促使人造鱼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餐桌上。
一些初创企业正在开发模仿生鱼的替代性鱼蛋白,其中一家名为库利亚纳的公司在洛杉矶乃至全美通过Poke Bar连锁餐厅限售一种植物性寿司级金枪鱼。该公司首席执行官亚采克·普鲁斯说,尽管到目前为止,裹面包屑的人造鱼柳销售良好,但如果该行业希望吸引非素食主义者,那就需要进一步改进模仿生鱼的产品。他说:“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更好地重建海鲜的纹理及口感。”
业内人士解释称,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植物蛋白肉主要是从大豆等豆类中分离出蛋白,加上各种调味料,调出像肉的味道,不需要太多投入即可完成生产。但细胞培植出的肉则是用动物细胞进行培养,涉及到生物高技术领域的组织工程学科理论,且仍有许多技术壁垒。从目前整个行业来看,细胞培植肉的商业化是较漫长的过程,成本也比植物蛋白肉更高。
专门从事细胞农业研究的德国科学家弗雷娅·梅赫塔说,开发实验室培育的海产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科学家通常对海洋物种的了解比不上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在不少国家,政府还未对此出台相应的检测与监管政策;相对于植物蛋白肉,细胞培植肉相关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和成熟。
今年晚些时候,更多实验室培养蛋白的初创公司可能会获得美国监管部门的批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去年10月表示,含有培养海鲜细胞的产品“可能很快进入美国市场”。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