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郎正宗的经典科幻代表作《攻壳机动队》曾被改编成多部其他领域作品,不过结合了日本传统戏剧“能”与现代VR技术打造的《VR能 攻壳机动队》官方宣布,将于4月30日公开上演。
顾名思义,《VR能 攻壳机动队》是运用了最先进的VR技术打造虚拟现实空间,结合日本传统戏剧“能”,来演绎《攻壳机动队》中的科幻前卫世界故事。
《VR能 攻壳机动队》官方宣布,将于4月30日在东京艺术剧场公开上演,观众无需佩戴VR眼镜既可以观看欣赏,坂口貴信、川口晃平、谷本健吾、観世三郎太等能界名宿都将出演,敬请期待。
*《攻壳机动队》电影剧照
《攻壳机动队》原著内容介绍:
公元2029年,在这个时代,以光、电子和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每个人的生活。移动通讯向人体靠拢,从可移动通讯终端(mobile、手机等)开始,经由可穿戴通讯终端的阶段,逐渐发展到了可移植通讯终端的阶段。
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讯终端直接植入人体成为可能,人类的躯体和思想从此可以直接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互动。这些可移植的终端逐渐的替代了过时的可移动/可穿戴技术,最终的发展形态就是Cyberbrain(电子脑)的原型。
*《攻壳机动队》电影剧照
另一方面,通过机械部件来代替身体器官的义体技术“Cyborg Technology”飞速发展,甚至“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这种极端的情况也可以轻松做到。改造一部分身体结构的人有之,只保留大脑而全身机械化的人有之,几乎所有人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很多人的身体都有着与网络连接的端口(在脖子后面),对他们来说,身体只是一个电脑终端而已,是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容器。
人类和机器融为一体,人和机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由于AI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和机器似乎只能通过有没有“灵魂(ghost)”来区分。
极端来说,一个全人造的义体,用程序控制就是机器AI,输入灵魂就变成了人,或者说是生化人。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