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活动  >  线上活动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之礼赞科学家线上特别活动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时值2022年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馆特别策划推出“礼赞科学家”特别活动,聚焦“载人航天”主题,以云览展品、动手实验、欣赏视频、聆听故事等方式,让公众以实际行动致敬载人航天科技工作者。
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礼赞科学家”活动,载人航天科技工作者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正式批准,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同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被批准实施。从“曙光”到“天宫”,中国航天人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云览航天互动展品、制作航天趣味实验、讲述航天传承故事等环节,体验航天科普的乐趣,感悟科学家精神吧!
PART1.云览航天互动展品
  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展厅以人类探索太空为主线,通过互动展品、航天文物、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为您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今天,小编就为您挑选出趣味性强、体验度高、震撼力大的四件航天展品,带您云逛科技馆,了解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成就。
“火箭发射”展品图,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展厅,中国载人航天
(“火箭发射”展品图)
  展品名称:火箭发射
  展品地点:中国科技馆四层“太空探索”展厅
  展品介绍:“火箭发射”为大家展示了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主要结构及发射原理。它是我国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任务和技术指标要求研制、目前唯一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
“神舟一号返回舱”展品图,中国科技馆四层“太空探索”展厅,中国科技馆的镇馆之宝
(“神舟一号返回舱”展品图)
  展品名称:“神舟一号返回舱”实物
  展品地点:中国科技馆四层“太空探索”展厅
  展品介绍:这件展品被称为中国科技馆的镇馆之宝,因为它是一件遨游过外太空的航天文物。神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一艘飞船,它成功往返太空为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神舟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展品图,中国科技馆四层“太空探索”展厅,神舟飞船
(“神舟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展品图)
  展品名称:神舟飞船与空间实验室
  展品地点:中国科技馆四层“太空探索”展厅
  展品介绍:这件展品是按1:1比例制作的神舟飞船和空间实验室大型仿真模型,它模拟再现神舟飞船和天宫实验室的内部组成,交会对接过程,这是中国载人航天迈出的“第二步”。
“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展品图,中国科技馆一层西大厅,“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展品图)
  展品名称:“天和”核心舱结构验证件
  展品地点:中国科技馆一层西大厅
  展品介绍:“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竖起来有六层楼那么高,是现役最大单体航天器,也是迄今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最复杂航天器,是中国空间站的组成部分,用于空间站的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支持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科学实验。
PART2.制作航天趣味实验
  云览了以上“载人航天”互动展品,相信大家一定了解了火箭在航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大家深入理解火箭的相关原理,科技辅导老师们还特意准备了有趣的小实验,让您足不出户就能拥有自己的“小火箭”,互动体验发射过程,快来和我们一探究竟吧!

 

 
(“吸管小火箭”实验视频)
  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A4纸、直尺、铅笔、橡皮、剪刀、双面胶或胶棒、弯头吸管等实验道具,请大家务必提前准备好。
PART3.欣赏空间站建设动画视频
  火箭的成功发射只是太空探索的第一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已经不止于短期太空旅行和出舱活动,要实现航天员在近地轨道长时间驻留,建设空间站成为第一要务。空间站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已经先行一步,“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也在准备过程中,我们来通过视频直观感受一下它的建设过程吧。

 

 
(空间站建设视频)
PART4.聆听科学家传承故事
  自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确立以来,无数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就开启了更为艰苦卓绝的探索之旅,他们潜心研究,不懈奋斗,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实现了诸如“神舟”“天和”等一个又一个航天事业上的里程碑,还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其中王永志、戚发轫、周建平等“载人航天”事业的设计师们,接力奋斗,攻坚克难,是科学家的典型代表。
  1992年,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曾经是“两弹一星”时代的青年才俊,已逾“退休”之龄的王永志又重新站上起跑线。以王永志为首的中国航天专家们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体现中国特色,高起点、高效益、高质量、低成本,走跨越式发展之路。因此在选择“神舟一号”飞船设计方案时,专家组没有采用外国的成熟方案,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把生活舱改成轨道舱留轨使用,加大返回舱尺寸,认真地选择了一个“中国方案”。
  1992年,戚发轫也已59岁,接近花甲之年。他被任命为“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接过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重任时,他感到压力倍增,感慨道:“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他与同事并肩作战,在解决一项项难题后,终于将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上天,而后其返回舱也顺利返回地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
  2019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再入大气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圆满完成。这一年,1957年出生的周建平接过王永志手中的“帅印”,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队伍完成了新老交替。面对未知的风险和每一次不可能,周建平一再强调:“中国航天至今都坚守着‘绝不带问题上天’的原则,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可能性。”正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坚持标准、坚持理念的精神,中国的航天事业才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璀璨的成就。
  到今年年底,中国将继续实施6次发射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任务目标。
  科技事业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与希望,一代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在黑夜与白天的变换中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取得无数的果实,也耕种下新的种子。他们都是燎原星火,既是开拓者也是引领者,愿青少年们能接过火炬,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教育中心供稿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530_106968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