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参谋长雷·奥迪尔诺近日宣布,美国陆军将在2017财年结束前裁撤驻扎在本土的10个旅战斗队编制,以完成裁减8万陆军的目标。加上之前已经裁撤掉的驻扎在德国的两个旅战斗队,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将从45个减至33个,总兵力也将从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峰值57万人缩减至49万人。
然而,单纯从旅战斗队数量和兵力的缩减,就得出美国陆军战斗力也将随之下降的论断显然是轻率和短视的。其实,削减旅战斗队恰恰是美军在陆军转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此次改编适应了美国削减防务支出的需要,更使陆军的“性价比”不断提高。
灵活性是美国陆军编制改革的最大特点
美军编制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二战时期,美军就开始强调削减师的上层机构,所以炮兵团、高炮团、工兵团都被拆散而成为单个营“下发”到每个集团军。二战结束时,美国陆军中的独立坦克营、独立炮兵营、独立高炮营和独立工兵营有几十个,全部直属于各个军和集团军。
与此同时,美军在二战时已经开始进行师级部队灵活编组的尝试,在其参战的16个装甲师中,有14个师采取新的“轻型”编制——1个师下辖两个战斗群指挥部和1个预备战斗群指挥部,同时下辖3个坦克营和3个装甲步兵营,在战时根据需要进行临时性的灵活编组。
战后,美国陆军的编制经过了几次诸如“一师五群”、“一师三旅”的变革,但灵活性这一指导思想始终未变。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宣布“基于海湾战争的经验”,要将陆军部队进行改编,要裁撤掉军和师两级部队,将部队保持在集团军——旅——营的编制方式中。然而这一计划还未实施,美军又研究出适合未来作战的新编制。1999年10月,美国陆军提出转型蓝图,开始了更为灵活的模块化改编,将美陆军的基本作战单位从传统的师转变为旅。由此看来,美军当初提出的“缩减”与“裁撤”,其真实目的并不在于那两个动词,而是为了在战时减少指挥层次,如果只是一味地裁撤,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2000年起,美军开始着手编组“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在美陆军向未来信息化部队转型的过程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它解决了美陆军重型部队太重、轻型部队太轻的问题。因为它编制有固定的炮兵、工兵、勤务、通讯、侦察等分队,因此叫做“旅战斗队”,以便与“旅”区分开来。
正如美国《陆军》杂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明确,采取反复的‘认知、适应、认知、适应’方法对部队进行现代化改进是构建2020年美国陆军的最佳途径。抛开长期按部就班谋发展的枷锁,我们的军队适应能力将更加强大并且更为灵活。战争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在发展和探索过程中保持灵活,这样当我们发现之前的预测有误时,可以及时进行调整。探索积累的效率和灵活性必须成为部队发展的一个常规部分。”
美国陆军模块化改编成效显著
在进行模块化改编之前,美国陆军师属旅除了旅部、旅部连和3个战斗营以外没有其他的保障支援力量。战时必须得到师所辖炮兵司令部、支援司令部、陆航旅、工兵旅以及直属营的加强,这样就可以依据战场形势和作战需要,给每个旅配属数量不同的炮兵、工兵和勤务部队等。
这种编制方式适合于高强度地面战,比如国家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是在一些特定环境下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由于打的并不是大规模战争,美军每个旅所辖的营都是各自负责一块作战区域,这样旅级部队中没有直属炮兵的缺陷就暴露出来,部队遇到顽强抵抗或者火力袭击的时候,只能向师炮兵司令部呼叫炮兵支援,但敌人很快就跑远了。因此,旅级部队需要固定编制的炮兵部队、工兵部队、勤务支援部队开始被美军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2003年开始,美军依据“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编制的成功经验,对10个现役师所属的旅进行模块化改编。将原先各类标准化(相对模块化而言)的旅级规模作战部队,合并为现在的3种基本旅战斗队(即重型旅战斗队、步兵旅战斗队、“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在新编制下,一个师下辖4个旅战斗队,每个旅则下辖1个直属营、2个作战营、1个侦察营、1个炮兵营、1个勤务支援营,重型旅战斗队还包括1个工兵营。新编制下的旅战斗队,比从前的旅,战斗力增强很多,而4个旅的编制,也使得师一级部队比从前有了更大的攻防能力,有了更多的预备队可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