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交通运输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概况

  如今,我们出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乘坐汽车、高铁、飞机或者轮船,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的出行更加便利、高效。交通工具与时代、区域、地理、技术水平、社会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存在着演变,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我国古代的人们有事外出时能够选择的交通工具又是怎样的呢?

  在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和船只。数千年来,它们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劳动生产还是战争,或者是政治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与装备,其数量的多寡与质量的优劣,也经常成为衡量某一时期的社会发达与落后、国势强盛与衰弱的重要标准。

  远古时期

  早在公元前100 万年的远古时代,人们的出行运输基本靠步行采集、狩猎,用木棍或长矛扁担背运东西,到公元前1 万年时期的部落首领会将牛、马作为动力用“橇”作为载人载货的工具。人们在橇的木板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后又演化成一对实木圆盘,直至为有轴条的车轮,马车就是从这种原始运输工具逐渐演变来的。据说车在这一时期被华夏部落首领黄帝发明了出来。

  水上交通方面,《易经·系辞下传》记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将树木的中断挖空可以做成船只,木质纤长而上锐削制木材可以作为船桨, 说明远古时代的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可以利用木材在水中的浮力做成小舟在水上行驶,利用天然河道进行运输具有工程量少、运输量大的特点。除木材外,在南方地区的人们也会使用竹筏进行载人、载物的运输。水路运输有时也会受到枯水期的影响,因此古人通过开凿人工运河的方式弥补水路运输的局限。

  夏商周时期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陆行乘车, 水行乘船, 泥行乘撬, 山行乘檋。”公元前21-11 世纪的夏商时期出现了适宜在山地出行的“檋”,人力或畜力拉动,一般官员或平民都可以使用。黄帝的车的发明,一直是人力驱动,直到夏代的奚仲对车进行改良,他发明了辐轮,并驯马拉车,使得车的效率大大提高。周武王时期制造车辆,发展交通。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在周代,马车不仅是王公显贵出行游猎时代步和炫耀身份的工具,还是战争中主要的“攻守之具”。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政府对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在前代的交通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国家的交通网络。秦代的陆上交通工具主要分为立车和坐车/卧车两类。立车有辇、驷乘、苹车,辇与驷乘可以用来搭载贵族、官员或运输货物,苹车(兵车)主要在作战中使用。坐乘或卧乘的交通工具有辎车、轺车两种。辎车有帷盖由马牵引(4 乘或2 乘),多用于载人,也可载货。轺车需1-2 匹马牵引,可乘御者和乘者两人。1980 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的车马坑中发现了两乘彩绘铜车、八匹铜马、两个御车铜俑,这些是秦代文明的重大发现。秦代时,战车是主要的作战工具,秦兵马俑坑就出土驷马战车100 多辆。同时,车作为日常乘行工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了西汉,双辕车逐渐兴盛。双辕车因乘坐者的地位高低和用途不同,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西汉中后期双辕车开始广泛流行于大街小巷中,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享受到了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的便利。东汉时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

  水上交通方面,秦代修建的人工河渠——灵渠,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的源头,引湘江水入漓江起到平缓水流降低落差的作用。汉代人工河渠大量修建,有漕渠、嘉陵航道等。由于当时政府需大规模运输粮食并且渭水水道多泥沙运输缓慢,汉武帝下令修造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得中原物资便于进入关中。嘉陵航道,起因于嘉陵江水道多礁石,对行船造成障碍,虞诩在任武都郡太守时期带领民众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疏通航道而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混乱并没有影响到交通方式的更新。木牛流马,便是这一时期的发明,是诸葛亮运输军粮的工具,在《蜀志·诸葛亮传》中有详细的制作方法。魏晋南北朝时牛车开始流行,并多用于中下阶层的人们运载生活用品以及农业方面。

  在水上交通方面,橹便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作为当时改善交通的工具,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从记载来看,陈寿所著《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有如下文字:“蒙至寻阳, 尽伏其兵艄能中, 使白衣摇橹",不仅出现了“橹”字, 而且这个“摇”字也很形象。由于古人用字相当慎重, 因此, 这一记载应是可信的。橹的产生,推动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进步。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交通工具也发展起来。唐代朝廷内部对车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皇帝可以使用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等,皇后及皇子、王宫大臣们的乘车等级依次递减,这些车以马引驾,驾马的规格也因等级而不同,总体遵循“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的原则。长安城里普通百姓使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牛车、驴车、马、驴、骡、骆驼、辇、舆等,其中牛车是可用于出行、拉货的最主要工具。除车之外,唐代还有步辇、肩舆等用人力抬的出行工具。

  宋代的陆上交通工具主要也分为朝廷使用和平民使用两种,其中平民用于拉货的车主要选择驴或骡子作为动力,根据货物的重量和数量增减动物的数量。北宋早期的政策是严禁工商、庶人阶层乘坐轿子,但在北宋后期,乘轿已经成为黎民百姓普遍的代步方式。这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很详尽的描绘。轿子的逐渐流行,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乘轿时,虽前呼后拥、极为风光,但从机械科学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退步。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也因此一度停滞不前,最终被来自西方的四轮机械动力驱动车辆取代。

  水上交通方面,海船及各种交通辅助工具如指南针等发展起来,河运交通方面,唐代的长安城内部有泾、渭、灞、浐、沣、滈、涝、潏等八条主要河流用于生活用水及运输等,其中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黄渠均作为供水和游览使用,只有漕渠有运输功能。北宋开封城内部的最主要河道为自西向东横穿城市的汴河,是东南地区运输日常物资及保障生活用水的最主要交通水路线,汴河上方还有多座拱形桥,方便大型船只通过及两岸的往来,河道上也有平桥,便于车马经过,如有大船驶过可以及时拆除,非常方便实用。

  元明清时期

  到了元明清时期,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止步不前,而海上的交通工具日益发展起来,郑和下西洋便是海上交通工具繁荣的体现,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海上和内河运输规模远超以前。造船业十分发达,浙江、福建、广东是打造海船的中心,其中明州、广州、泉州、杭州尤为显要,是清代以前最著名的几大港口。而到了明清后期,由于闭关锁国的影响,海上交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影响。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李鹭]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