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武维华院士:农作物“吃喝”成问题

来源:科学网

  “现代农业并不是依赖机械并大量地用药、施肥,而是讲求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品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近日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公益讲座中表示,“要实现农业上的资源高效利用,不但要节水、节肥,还要节地。”

  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实现增长,2011年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5.7亿吨。“但粮食安全的形势还是很严峻,未来粮食安全将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武维华表示。   在武维华看来,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但农作物同样有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缓解粮食危机需要先解决农作物的‘吃喝’问题。”

  土地、水、肥是农作物“吃喝”的三要素。武维华认为,我们国家农作物的“吃喝”问题很大,水不足,肥不够,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耕地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直到近几年,受到国家“18亿亩红线”的限制,耕地高速减少的局面才有所缓解。

  “然而,这18亿亩是算上种植蔬菜、林果等耕地的总面积,粮食作物只占16亿亩。”武维华说,“我国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多一点的口粮地,远远低于上世纪50年代。”

  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必备物质,然而,我国土壤,特别是南方的酸性土壤,大量缺少磷和钾。“我国磷矿大部分没有开采价值。”

  施用化肥是我国粮食产区提高土壤肥力的主要方法,然而,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却每况愈下。据武维华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施一公斤纯氮,可以增产15~20公斤粮食,现在却只能增产4~5公斤粮食。

  “黄淮海和太湖流域的很多地区不施氮肥反而增产,但当地农民却不知道,甚至在施肥时还相互攀比。我国土地面积占全球的7%左右,氮肥的总用量却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武维华无奈地表示。

   武维华指出:“之前国家中长期肥料发展规划曾提到,我国化肥的总用量将在2030年突破6000万吨,但这个数字现在就已经被突破了,其中发挥主要‘贡献’的就是氮肥。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山东省,氮肥利用率只有10%,也就是说,每施10公斤氮肥只有1公斤由农作物吸收。”

  “不只是氮的利用率低,实际上磷、钾还有水的利用率都很低。”武维华说,造成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栽培措施与作物品种选择不当。   在农作物“吃喝”成问题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发展生态农业,也就是实行资源利用减量化、中间产物再利用、废弃物再资源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界应该追求稳产、缓慢的增长,而不是高产,这样才能让后代拥有现在的粮食”。

  其中,资源利用减量化是源头,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首要任务。武维华表示,要实现氮磷钾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要多选用耐旱耐盐的品种。“我们期望种在地里的庄稼能够少喝水、少用肥、少用耕地,还能产出足够、品质比较高的粮食。”

  “我们希望未来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在若干年内能够研制出氮磷钾利用高效,耐旱、盐、高温、低温,能抗病虫,环境友好以及资源节约的新品种。”武维华最后表示,“这样的话,农作物‘吃喝’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中国科学报 孙爱民)

  新闻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9/269526.s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qc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