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同志首先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并开始了水稻杂种三系配套的研究,但一直未找到保持系。1970年该校李必湖同志在海南岛崖县发现了花粉败育的野生稻。江西、湖南等省利用野败于1972年先后转育成了“常付1—3”、“珍珠矮11”、 “肯苏罗斯”、“二九南1号”、“71— 72”、“V20”、“珍汕97"、“二九矮4号”等一批稳定的不育系和相应的保持系,使我国水稻杂优利用的科学实验前进了一大步。但经过测交国内的大量材料,仍未找到恢复系。广西、湖南、扛西等省、自治区于 1973年先后从亲缘较远的东南亚的品种中,筛选出一批具有强恢复力和优势的恢复系,并经全国科研协作会定为恢复系1号、2号、3号、4号、6号、7号,实现了我国籼型水稻杂种的三系配套。并配制出南优1号、2号、3号、6号,“V20×恢复系3号”、“南早×恢复系2号”、“71—72×恢复系6号”、 “汕头2号”等一批杂交种(组合)。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南优2号”,与一般常规品种比较,其优良特性是:①根系发达,吸收力强,适应性广;②长势茁壮,分蘖力特强,穗大、粒多;③光合能力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呼吸强度低,积累多,消耗少,产量高,一般亩产超500千克;④蛋白质含量高,粗蛋白为 15.37%。同时又具有省种、省秧田(可减少用种量90%,秧田60%~70%)等优点。
四川省以原产西非的晚籼良种“冈比亚卡”为质源,以我国矮秆早籼为核源,通过核置换,育成一批“冈型”不育系,于1975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配出“冈 12(朝阳土号)A×恢复系2号”、“冈12(二九矮7号)A×恢复系3号”等强优势组合。1976年试种鉴定,分别比“南优2号”增产5%~12%,比 “珍珠矮”增产25.8%~54.4%。湖北省用我国“红芒野生稻”与“莲塘早”、“华矮15”多品种杂交,育出“红莲一华矮15”不育系,于1975年实现三系配套。经1977年3月全国水稻三系协作会鉴定为新的细胞质不育类型,杂交种子比长江流域早稻品种增产20%以上,首次解决了我国早稻的三系配套。江西省1976年育成的新质源“0”型不育系,恢复系广泛,杂种优势明显。福建省育成的“V41”不育系,配制成的“闽优1号”、“闽优3号”等组合,表现结实率高、穗大、穗多、粒重、较抗稻瘟病,适应性广。
籼型水稻杂种于1974年进行生产鉴定,杂种优势明显,一般亩产500千克,高的750千克以上。1975年在南方13个省、直辖市试种5600亩,比当地推广良种增产20%~30%,高的增产50%到1倍。1976年全国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10%~30%,1977年全国推广面积猛增到3000万亩以上。籼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成功,为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走在世界的前列,引起国外的重视。
新闻来源:http://www.cast.net.cn/kj/cgtj/121425.s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