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研究包括看苗诊断和制定相应栽培措施方面的内容。
(1)看苗诊断以掌握叶色黑黄交替变化为中心,根据晚粳稻生长发育特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分蘖阶段,以争取一定的分蘖数,奠定足够的穗数为目标,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和分蘖消长动态。这一阶段要求群体叶色出现第一次黑黄交替变化。第二阶段从拔节到幼穗分化初期,以培育壮秆大穗的群体为目标。除观察叶色、长势、长相外,还要观察叶面积系数的形态变化和封行时期。这一阶段要求叶色出现第二次黑黄交替变化。长势上要求生长稳定,长相上要求“青秀老坚”、色正、叶挺、株壮、无病。第三阶段从穗分化后期到出穗,以防止颖花退化,减少不孕和争取粒饱为目标。这时株型已基本定型,诊断上要掌握叶色变化。二黄之后叶色要再度转深,出穗前3~5天叶色相对转淡,出现第三黑黄交替变化。
(2)根据看苗诊断制定肥水技术,着重肥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水调肥”的作用。追肥分3次进行,分别控制分蘖、长相、长穗和长粒的形成过程,并做到三者之间互相协调达到高产。3次追肥又以中期追肥为重点。该“黑”的时期,追肥结合浅水灌溉。需要“落黄”时期,干干湿湿或晒田。晒田一般为3次,分别在分蘖末、穗分化前后和出穗前3~5天。
通过5年来培育高产田和各种对比试验,明确了看苗诊断和采取相应栽培措施的若干重要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对一定的品种在一定的地区条件下,争取高产的具体的诊断指标及其变动的适宜范围和测定方法,以及促进与抑制相结合的栽培措施。
1959~1963年培育高产田40块,每亩平均产量474千克。在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多点示范的结果一般增产12%以上。1962年起,通过太湖地区样板网的普遍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省水稻大面积增产。在双三熟制地区也有指导意义。
新闻来源:www.cast.net.cn/kj/cgtj/121587.shtm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