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取消

热门搜索

专题
首页  >  资讯  >  农林牧渔

辐射诱变改良作物的综合技术及应用

  以提高辐射诱变效率为中心,稻、麦、大豆为主要对象,多专业协作从多方面系统研究辐射诱变改良作物的综合技术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取得如下成果:

  1.提出了较大幅度提高辐射诱变效率改良作物的综合技术及其理论基础。

  (1)选用辐射敏感性强和杂合基因型作亲本材料。明确了作物品种辐射敏感性强弱与诱变效率高低有明显对应关系;判定了单细胞合子DNA合成期为辐射敏感高峰期。辐照优良杂合材料具有综合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双重作用,首次提出了大幅度提高诱变效率的细胞学和生化实验依据。提出了亲本材料的选择依据。(2)利用理化诱变因素复合处理、慢照射和高效新诱变源。明确了复合处理具有累加或协合诱变效应、最佳剂量组合和预测指标,使诱发突变向可预测方向前进了一步;了射线慢照射诱变效率高,建立了适宜的辐照方法和程序,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极低温(一 196℃)和热冲击(30—60℃)对高剂量丫射线辐照有明显保护效应,进而提高诱变效率;激光和电子束处理损伤轻,诱变效果好。(3)采用辐射与组织培养和生化方法结合的高效鉴定和筛选突变体的技术,提高了选择效率。

  2.拓宽了应用辐射诱变范围,开辟了创造新种质的途径。

  全面收集鉴定评价了840份突变种质,扩大应用于作物育种。

  建立了活力指数VIDS0测定适宜剂量的新方法;新确定了36种作物的适宜诱变剂量范围,其中17种为国际首次报道。

  探明了低剂量对提高染色体易位频率、远缘杂交受精率和实现外源基因转移中有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在全国性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篇,并为国内外同行引用和育种者借鉴,这项技术已为育种实践所证实,利用这项技术已育成推广了50多个优良品种,取得很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了我国诱变育种的效率和水平,对辐射诱变改良作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这项综合技术及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

  本项目属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几年来已广泛全面地应用于作物诱变育种。目前已扩大应用于70余种植物,其中38种获得育种成效,植物突变品种由1991年的383个(农作物333个,观赏植物50个)扩大到1995年的459个(农作物393个,观赏植物86个);获得优异新遗传资源作亲本育种利用育成的新品种占突变品种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1.3%扩大到1995年的29.4%。育成的新品种更换旧品种的面积在5000 万亩以上。运用活力指数(VID)的新方法测定了42种植物的适宜剂量范围和VID50值,提高适宜剂量测定效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选用辐射敏感性强的基因型和杂合材料诱变处理,已在主要作物上育成的突变品种数占总突变品种的33%~60%;诱发突变与生物技术结合方法已趋成熟,育成麦、稻新品种和提高了突变体筛选效率;利用慢照射已育成第一个小麦品种西辐7号(获国家发明四等奖)推广;拓宽了激光、离子束、电子束等新诱变因素的利用,利用电子束诱发出小麦突变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易恢复性强恢复源宽、杂种优势明显正在配制优势组合;控制辐照时的外界条件技术也已在不少作物上利用。上述成果有效地大幅度地提高了辐射育种的效率和水平,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率。初步计算,为国家增加粮油等产量约20亿公斤,价值约40亿元。

  新闻来源:http://www.cast.net.cn/kj/cgtj/120944.shtml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cdstm_qcy]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 2011-2017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