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新闻

【青稞沙龙活动回顾】地球之盾——人类如何防御近地小行星来袭?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5月27日,北京时间22:26,一颗直径约1.8千米的近地小行星7335(1989 JA)飞掠地球。

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曾预报,该小行星将从距离地球402万千米处掠过,相当于10.5个地月距离,但不会对人类造成任何威胁。

报道截图

据称,这是未来2个月飞掠地球的29颗小行星中,尺寸最大,同时也是最具潜在破坏力的一颗。

时至今日,人类对于近地小行星的认知可以说是在不断刷新,我们的国家也正在愈发关注近地小行星的潜在天文风险。

从科学家发现恐龙灭绝很可能于6500万年前坠入尤卡坦半岛的小行星所引发的天文灾难有关,到我国先于去年十月召开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再于今年4月国家航天局称“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无不说明了“天文风险”已然不再只是科幻作家和科幻迷所津津乐道的议题。

而就在近地小行星7335(1989 JA)飞掠地球的第二天,5月28日下午,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第159期青稞沙龙在方所成都店举行。这次,我们邀请了科幻作家谢云宁、科幻作家分形橙子、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以及科幻世界图书部负责人陈曜一起,探讨了我国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这一事件,并延展讨论人类如何科学应对、规避天文风险等议题,拓宽公众对外太空天体的进一步认知了解,重置我们对天文风险的科学看法。

本期活动共有100多名观众来到现场参与了活动。同时,活动还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百家号、「科幻世界」B站等平台同时播出,直播观看量达17万人次。

活动主要环节是四位嘉宾对于本次主题的对谈,大家从科幻作品中的天文风险、天文灾难可能会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近地小行星防御工程及措施的畅想等几个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探讨。

本文摘选了部分对谈内容,送给各位错过直播和福利的小伙伴们,当然你也可以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科幻世界B站、科幻世界微博回看哦!

国际惯例,先来复习下——什么是青稞沙龙

「青稞沙龙」是中国科技馆主办的品牌活动。其中的科幻系列与科幻世界杂志社合作,邀请中国知名科幻作家、研究者与评论家登台,围绕科幻小说、影视中的科学想象和科学哲理展开深入探讨,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线下交流和学习平台。

//关于科幻中的天文灾难//

陈曜:在科幻作品中,天文灾难这一主题是很多科幻作家青睐的题材。那么,关于这一题材的经典科幻作品,各位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呢?

分形橙子:我的科幻启蒙其实就是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了解开始的。在我初中的时候,读到了《与拉玛相会》,书的开篇阿瑟·克拉克就讲述了一颗陨石坠入了意大利北部,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通过这一事件,人类意识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于是在小说中,人类建造了起了一个系统,叫“太空卫士”。后来,现实中的NASA也将“太空卫士”作为类似系统命名。而到了现在,国际上也有17个国际组织,通过观测、监测小行星等方式,履行着与“太空卫士计划”相似的使命,所以可以说,这是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影响到现实的一个案例。

谢云宁: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天文风险是目前我们可能还不太了解的某些宇宙突变。印象很深的大多是史蒂芬·巴克斯特的作品,比如在他的《致命接触》中,就提到了人类如果接触外宇宙就会导致该宇宙的坍塌,7天内就会重新清零这类目前人类已知的科学难以预测的天文风险。对我来说,这类更加“空灵”的宇宙突变事件,相比于常见的天文风险,显然更具有吸引力。

拉兹:前段时间,我们科幻世界出版了一本书,叫《喧嚣荧光》。小说提到了超新星爆发所带来的高能粒子流,对我们的电磁信号、无线通讯信号、生物体等各方面造成的严重危害;另外,像彗星上是否可能带来一些病菌,或者其他我们可能所不能理解的物质这方面也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分形橙子之前发表在《科幻世界》的小说《天使之发》,就讲到了一颗彗星从古埃及时代影响至今的故事;我个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天年》,这本书提到了一种更大尺度的地球季节变化,书中类比地球随着太阳公转的四季变化,推想出随着银河系公转的太阳系也一样可能产生一种与之类似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变化的周期可能是十万年、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尺度,而它也将很有可能对我们地球的生态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当这种宏观的天文级灾难在科幻作品中表现出来时,所能带给我们的震撼,以及对宇宙敬畏感可能都会更为强大。

陈曜:的确如此。除此之外,像我们科幻世界之前出的《计算群星》,里面小行星撞击的天文风险所引发的变化更多是与国家政治、民众生活相关的的变化;而在影视方面,像《月球陨落》《不要抬头》等等,实际上也都是影视类科幻作品对这类题材的关照。

//关于天文灾难的影响//

陈曜:接下来想问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在各位科幻作品阅历丰富的嘉宾看来,那些我们所能推演想象出小行星“造访”地球事件一旦发生,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谢云宁:我想说的是,对于任何一个种族来说,小行星的来袭都是非常恐怖的。我们应该可以肯定的是,这类“天外来客”对地球的冲击是非常高频的。要证明这一点,我们其实只需要打开手中高像素的手机对着月球,就能看到很多非常醒目的陨石坑。但地球则不然,我认为这是我们地球本身就有对小行星撞击的修复能力,就像大刘在《三体3:死神永生》提出的一个很震撼的观点——我们的自然可能并不是自然的,其中可能就有生命的力量抹去了那些小行星所带来的印记,也就是所谓沧海桑田的变化。除此之外,站在科幻作家观察地球、人类文明的角度上看,小行星的造访其实也并非只带来负面的影响,就如地球初期适宜生命环境的形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人类文明经由铁器的发展,可能都要归功于一些小行星、彗星的造访与指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针对“费米悖论”,有过一个叫做“大过滤器”的理论,我认为小行星、彗星造访地球也许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大过滤器进行地球生命“适者生存”的筛选。在未来,我们还将面临更多“大过滤器”的考验,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战胜了这些彗星和小行星,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星辰大海。

分形橙子:小行星对地球的第一个影响其实就是地球质量的增加,另一个就是谢老师刚才讲到的对生命的影响;一个经典的生命起源假说就认为地球初期陨石频繁的轰击有可能就带来氨基酸、核糖核酸等“生命的种子”;还有一点就是金银首饰这类贵金属,实际上也都是陨石带来的,而地球原生的金子其实都早在地球熔融状态时沉入了地心。至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除了大部分陨石坑受地表风化侵蚀作用抹去了痕迹外,我们也还是能看到有一些留存的。比如,灭绝恐龙的那颗撞击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小行星,直径就达到5-10公里,它所产生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直径达到170公里左右;在南非,有一个已知最大的陨石坑,名叫“佛里德堡”,直径达到了300公里;在南极洲,据推测很有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陨石坑,直径达500公里。另外,我还看到有些人说四川盆地可能也是一个陨石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四川盆地以前是一个大型内陆湖。

拉兹:我们还可以发散思维来设想一下,比如说如果有这么一颗富含黄金或钻石的小行星,掉入地球却并未造成极大的地质破坏,它也有可能对我们的金融业带来极大的影响。毕竟今天我们所有的经济货币体系,实际上也是建立在已探明和拥有的黄金储量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也没必要将这类影响想得过于严峻,就像很多青年男女的爱情,其实不也是建立在对着流星雨许愿的浪漫场面的吗?再者说,像古代的历法的形成很多也都是通过观察天文现象产生的,其中有些甚至会融入到我们的流行文化之中,例如占星术等等。

//关于小行星防御工程//

陈曜:既然小行星有造访地球,给我们人类带来各种天文风险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御、应对,这种防御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防御工程呢?

拉兹:我们有很多的作品都会去描写怎样去应对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小行星。第一种是通过正面摧毁、直接轰击的方式,炸碎小行星,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因为其中散落的大型碎片个体导致大面积伤害和损害的概率增加;另一种方式,就是给予小行星推力,让它偏离轨道,错过地球,这时就得涉及到大量关于天体运行方面的精确运算;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提前预警和预测,并通过例如在小行星上安装发动机,利用木星、土星的引力使其被捕获从而错过与地球碰撞的机会。但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很麻烦的事情在于,有些小行星其实是质地很松软的,它就有可能在地球附近撕碎解体,或者因为我们发现过晚才将其炸碎,从而使这些碎片演变成环绕地球的类似“太空垃圾”一般的存在,这又有可能对我们地球上的卫星和航天器造成威胁,甚至是人类科技文明退步或封锁几十年。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对来袭的小行星有充分认识,在小行星防御计划中充分考虑。

分形橙子:我再补充两种,一种是通过发射重质量飞船,通过科学家的精确计算,使它靠近小行星之后,再利用其微弱引力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最终让小行星错过撞击轨道;还有一种是通过发射镜子上去,或者航天器展开太阳帆,长期利用光压的力量来推开小行星,就像阿瑟·克拉克的《太阳帆船》,也包括刘慈欣老师的《中国太阳》。只不过,这两种方法都建立于我们需要更早的发现那些又撞击风险的小行星。

谢云宁:我可能从科幻的角度分享一些想法吧。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种叫”以石击石“的想法,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捕获一些较小的小行星,控制并训练它移动去撞击来袭的小行星;另一种,就像分形橙子老师说的利用太阳光,我想到的是通过利用促发太阳局部的定向强粒子流,在不威胁人类环境的情况下,推动来袭的小行星。另外我在想,我们是否有办法用生物的方式来毁灭小行星,比如我们事先探测其成分,而我们又知道有些细菌可以吞噬金属,那么是否就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式改造大量细菌,去吞噬这些小行星的金属成分,最终使得来袭小行星土崩瓦解。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毕琦]
layui

    查看更多
    分享到: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30707_1078124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