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相信,越是觉得困难的时候,就越可能是离胜利近的时候。
熊利泽(中)与学生们一起做实验。
熊利泽: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兼亚澳区主席。研究方向为麻醉学,主要从事内源性脑保护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高压氧、吸入麻醉剂、低频电针等三种非缺血预处理方法,通过激活人体内源性“生存信号”发挥脑保护作用。
“如果我是执行者,作为军人,我绝对服从命令。但要我当指挥官,就一定要想方法出奇制胜。”熊利泽说。这位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另辟蹊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电针预处理的方法,激活人体内源性脑保护机制并实现临床转化,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如今,熊利泽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继续攻关、推广研究成果,他的愿望是让针刺辅助麻醉被广泛接受,走进更多医院,造福患者。
1另辟蹊径,创新针刺辅助麻醉处理方法,创建内源性心脑保护机制。
上世纪80年代,熊利泽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进入西京医院麻醉科工作。当时,在很多人看来,麻醉科是一个小学科,风险大、工作忙还往往不被认可,而一直对麻醉感兴趣的熊利泽则认为,小的学科可能更有所作为。
真正进入临床实践,熊利泽慢慢意识到,“麻醉医生只是手术时的配角、只能充当绿叶”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不是给病人打一针就没事了,还要考虑麻醉对病人的影响及今后长期的恢复情况。”熊利泽说,外科医生的使命是治病,对麻醉医生来说则是保命。
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同时,减少麻醉的负面影响是熊利泽一直思考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熊利泽先后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山口大学学习国外最新的麻醉学技术,寻找答案。
但令他失望的是,按照国外的报告经验,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药物等外源性措施来减轻手术对器官的损伤效果并不显著。能不能找出一种方法,在手术全过程中给予保护,减少对病人器官的损害?
一次偶然机会,熊利泽从同在日本学习的同行那里了解到,一些传统中医的方法在麻醉上也有很好的效果,从此熊利泽与针刺辅助麻醉结缘。通过动物实验,他惊喜地发现,针刺麻醉的方法可能具有西方现代麻醉方法所没有的优势。
顺藤摸瓜。熊利泽发现,利用针刺做辅助麻醉不仅能减少临床麻醉药的使用量,最重要的是还调动了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了保护作用,有利于术后恢复。
留言